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新型职业农民”是如何炼成的

  • 发布时间:2015-03-23 07:59: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曾玺凡 陈强  责任编辑:罗伯特

  3月20日上午,2015级“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大专班(蔬菜班)”在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学。95名学员中,大部分是来自田间地头的农民,还有部分是农技公司的员工,他们年龄大都在40岁上下。

  福建省南靖县四季发果蔬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卢东升是第一次参加专业的农业技能培训。他的合作社种植了100多亩水果、蔬菜,可产量一直上不去。他希望这次来能学到有关果蔬营养调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

  今年35岁的苏红珠是一个只有两年多种植经验的专业户。2012年,在外打工的她回到老家福建漳平,与几位朋友租了8亩地试着种植马铃薯、玉米等,因为种植方式单一老套且缺乏经验,效果不佳。当她得知省里有办农业技能培训班后,她立马向当地农业部门报了名,希望通过“充电”学习,成为一名“新型农民”。

  据了解,这次苏红珠所在的闽西地区就有30人报名参加蔬菜班的入学考试。福建全省有115人报名,最终95人获得了入学资格。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大专班”由福建省委农办、农业厅主办,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校承办。参加学习的学员不仅不用交学费、课本费、食宿费等费用,还能享受每年4000元的学习生活补贴。

  早在2013年4月,福建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就率先开办了“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大专班”。“首期680名学员都是各地农业部门推荐的职业农民,条件是年龄在50岁以下,具备高中或同等学历,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规模。”该校继续教育中心主任郑志彬介绍说,大专班分茶叶、蔬菜、果树、食用菌、畜牧兽医5个专业,学制3年,每年参加两次面授课程培训,课程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营销实务、信贷实务等方面,以及各专业的实用课程和外出参观实训。

  这批“职业农民”多数来自生产第一线,理论基础较差,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技术提高上的制约,难以扩大生产。郑志彬告诉记者,授课教师有学科的顶级专家,也有生产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授课形式有课堂教学、现场观摩、田间教学。 为了便于学员接受,校方尽量让授课的专家把复杂的理论课程进行压缩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他们授课,并解决他们反馈的实际问题。

  龙海市崎汾村庄发果蔬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陈江山是2013年入学的首批学员,时隔23年后再次踏入校园的他笑言这次“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来大专班学习之前,我们合作社的蔬菜产量并不高,大家的集体观念也不强,积极性也不高,老师跟我说,你需要树立品牌意识,进行市场化运作,打破传统的农业观念,‘庄发’这个商标的注册就是在我学习后做的第一件事情。”陈江山说,做“新型农民”,首先就得和市场接轨,加强品牌意识。

  注册商标后,陈江山把商标贴在包装上,更加注意严把蔬菜质量关。他告诉记者,“单是小西红柿一个品种,我们每天至少卖出去5万斤,比以前的销量翻了一倍多。”陈江山的另一个收获就是从专业老师那里得知了一系列的扶农政策。去年他为合作社申报了福建省省级示范合作社,一次性获得20万元的资金支持。

  长泰县凯农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薛水山则庆幸在大专班上“遇到了一大批来自全省各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优秀学员”。“认识大家之后,我带着合作社的社员去其他学员的家乡做考察调研,把蜜枣、芭乐、苦瓜和丝瓜等品种引进来,还把生产出的瓜果蔬菜拿到其他学员的冷库里去冷藏保鲜,以保证长距离运输。”薛水山说,以前只能用小型农用车把蔬菜拉到漳州、厦门等地销售,现在每天要发五六万斤蔬菜到上海、常州、苏州等地,“这一切多亏大专班学员的帮忙”。

  2013年,首批“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大专班”的学员今年即将期满结束培训,他们有望获得成人高等专科学历毕业证书和相关科类的职业资格证书。3年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累计共招生1412人。该校继续教育中心主任郑志彬告诉记者,今后根据各专业学员所从事的农业生产项目农忙季节的不同,尝试开设网络课程,将网络教育与面授相结合,让学员们与专家教授随时随地保持联系。“我们在学员入学时就已经教会他们如何使用电子邮件和聊天工具,网络课程的开设也有助于解决学员在农忙时期无法来校学习的问题”。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