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余栋:预计2035年中国进入超老龄社会有八大特征
- 发布时间:2015-03-22 19:09:19 来源:中国网财经 责任编辑:孙毅
中国网财经3月22日讯 华夏新供给“未雨绸缪--迎接超老龄社会”峰会昨日在京举行。华夏新供给超老龄社会课题组组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表示,超老龄社会是一个全球现象,预计2035年中国进入超老龄社会后,可能表现出八大特征:
出潜在增长速度不断下降;资产价格周期性波动;银发贫困;社区养老是主流;养老金缺口的巨大压力;医保缺口长期存在;延迟退休和老年就业成为普遍现象;老人的社会关爱。
姚余栋还称,通过研究,发现存在的一个“盛世悖论”,也就是人均收入增长,但生育率下降。日子越来越好,可人口越来越少。人口少到一定程度,最后将出现“盛世”难长久。对此,他建议采取加大财政补贴鼓励生育、降低培养孩子的成本、及早准备第七次人口普查等多项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此外,他还认为,在逐渐稳定并努力提高生育率的同时,应通过引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把制造业留在中国,让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保持在至少3%以上,这样才是解决整个超老龄社会唯一的根本出路。
以下为演讲实录:
首先,超老龄社会是一个全球现象,不光是中国。我国预计在2035年进入超老龄社会,我们给的定义是:老年人需要的尿片数量超越婴儿需要的尿片数量。日本去年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我们比日本在老龄化过程中晚了20年时间。
应该说,不光是日本,现在韩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已经进入超老龄社会,甚至美国也有这一现象,但是美国没有达到那么严重。所以,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没有想到过的事情,就是超老龄社会。超老龄社会也伴随着医疗的进步,人类寿命的延长。在100年前,比如说1915年左右,当时的人均寿命可能也就是在三十多岁。很早以前,如史前时代,人类也就活二十多岁。现在如果不活到九十岁都可能觉得挺亏。可能再过二十年,随着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如果不活一百岁可能都觉得有点儿亏。平均寿命的延长可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我们课题组经过较系统研究,认为2035年中国进入超老龄社会后,可能有八个主要特点。
第一, 潜在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如果伴随着需求端的刺激,杠杆率水平会不断上升,这就是谭海鸣处长做的“老去的长周期,日本宿命和中国未来”。谭海鸣做这个模型,这可能是国际一流水平,连美联储或者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没有把空间、人口的生育率、人口的迁徙,四线到三线,三线到二线,二线到一线的迁徙,杠杆率、经济增长等如此众多的变量在一个宏观模型进行了模拟。我觉得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可以骄傲的说这是谭海鸣带领我们小组做出的前沿的和国际领先的一个模型,而且这个模型用在日本的模型上,以日本的人口空间数据较好解释了日本为什么会长期停滞。我相信这个模型将来可能在全球都会流行,从来没有谁能把如此综合多的变量放在一起。通过这个模型,一个初步结论就是日本宿命意味着中国未来。假如我们不改变当前策略,日本的今天就是我们20年后的状况。我们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一个稳定增长阶段后不断减速。如果我们缺乏供给创新和结构改革,依然进行大幅度的刺激,与日本当前经济总体杠杆率相比,我国的杠杆率也是少不了的。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预测。
第二个特点,资产价格周期性波动。也是谭海鸣模型总结的,资产价格可能会出现大幅度波动,尤其一线、二线的房价。二线的人跑到一线,一线房价上升,生活成本高,又把一线的赶出来,又回到二线。房价中间有波动。纽约、东京的房价都有这个波动,将来不是涨到天上,也不是一个猛跌的过程,可能有一个周期性波动的过程。人口在不同城市的迁徙,这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对金融稳定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情形的模拟。
第三,银发贫困。星光做的课题,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这个现象我们是不能忽视的,它也将广泛存在。我们也没办法完全解决的就是广泛存在的银发贫困。结合谭海鸣的模型证明一点,银发贫困在中国主要是农村,我们出现的不光是未富先老,即我们人均还没到八千美元已经进入老龄化,20年后我们可能人均不到三万美元的时候已经超老龄社会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农民还没有进城就已经老在农村了。最近的一个新闻,农民工为了找工作,吃肉补充营养,故意染黑头发。特别在我国农村,“未城先老”与“未富先老”同时存在。为什么出现银发贫困呢?退休的时候我是1000块钱,到退休时候就给我发150,这个替代水平我们现在在达不到,现在还要增加到1000块钱左右。银发贫困是全社会不能忽视的问题,很多老人都会生活在银发贫困中,一定要注意和关心这个社会现象。
第四,社区养老是主流。刘洋做的养老产业,养老产业供给缺口还是很大的,将来只有百分之二三的相对收入比较高的人群能够买养老产品,除了农民兄弟很多在农村养老,在城市里的主要还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这可能是一个中国的现实,因为我们商业化,养老产业还是很难挣钱的,目前也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在国外也很困难,不要指望将来泰康的养老社区能盖的很多,我们大多数可能都是在居家养老。
第五,养老金缺口的巨大压力。尹航博士、徐昕博士的计算,养老金缺口随着超老龄社会的来临,现在很多省份现收现付已经付不起了。但是这个有解决方式,首先尹航做的工作是让老年人就业,老年人就业能解决30%的资金短缺问题。将来重新定义老人,80岁以上才算老人。80岁以下的人还不断给社会贡献,这才是一个将来的趋势,而且也填补了我们的养老金缺口。将来还有一个缺口,要提高国有资产划归社会保障金的比例,这次山东在地方国有资产直接划归了20%,我们建议可及早划,早划比晚划好,这样一来减少预防性储蓄,对刺激消费有利。
第六,医保缺口长期存在。养老缺口经过我们的努力,将来老年就业了,国有资产划归一部分,我们很多渠道还能凑足,但是有一个永久都不可能解决的就是医疗缺口的长期存在,这就是刘洋测算的。我们看到国内学术界对养老缺口说得很多,但医疗缺口说得不多,这个也应该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随着医疗的改进,科技的进步,将来死亡的概念也要探讨。20年之后,中国步入超老龄社会,医疗成本迅速上升,同时医疗技术有可能让人长期活下来。这个缺口多大呢?无限制的。我们都是比较唯物的,医疗缺口美国也解决不了,奥巴马的医疗改革只是个实验,全球也解决不了。这一点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七,延迟退休和老年就业成为普遍现象。大家想想,我们的社保缺口是解决不了的,一定要延迟退休,我不说60,65,甚至70才能退休,早退休了谁去交社保?还有老年就业。所以,我觉得延迟退休和老年就业就是超老龄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第八,老人的社会关爱。这就是由我们的胡博士说的,要有一个相对体面的老年生活,补充一点,由于老年人将来会“老”得很厉害,特别是80岁以上在2035年超过一亿人,其中可能有五千万是老年痴呆症患者。这不是个人的问题,它是家庭负担不了,一定是社会的问题。老年人的痴呆,老年人的孤独,老年群体可能出现“塔斯马尼亚岛现象”,与世隔绝,很难与青年人沟通,自己往往会自生自灭,这是很悲摧的现象,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
以上就是我想给大家汇报的“超老龄社会”的八个特征。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存在的一个“盛世悖论”,人均收入增长,但生育率下降。换句话说,日子越来越好,可人口越来越少。人口少到一定程度,最后“盛世”难长久。
我对历史,特别是史前史略有一点儿粗浅的研究。在史前史时代,没有文字的狩猎采集时代,全球总人口是一千万,中国是一百万;到了夏商周,全球一亿人,中国是一千万。到了公元1000年左右,这个时候全球是2.7亿人,中国是1亿人;到1820年,全球10亿人,中国GDP总量达到顶峰,当时清朝是4亿人。然后经过长期的战乱,1940年全球23亿人,中国人口仍然4亿左右,中国人口在全球占比下降。建国后之后逐渐回升。1960年全球30亿人,中国6亿人,占了20%,。2049年,按照联合国预计是全球90亿人,中国大约只是在14亿人左右,因为我们跨过了2030年左右的人口高峰,全球约占15%。问题可怕在如果推算到2100年,全球假如在120亿人,我们的预测按照目前的生育率水平,中国就剩7亿人,甚至还不到,仅占全球人口的6%。如果还保持这样的生育率水平,假如建国200周年的时候,即2149年,全球如果还是120亿人,中国可能就是2亿人。因为2100年7亿多人中,其中2亿是老人,再过50年去世了,还有2亿中年人也支撑不住了,2亿青年人如果不生孩子或者生的很少我们全球也就占2%。中华民族成为全球“小众群体”。没有一定人口规模,文化就难以传承与进步。用一句话说得极端一点的话,应尽全力提高妇女的生育率水平,不要让中华民族在23世纪成为考古传说。
妇女的生育行为是人类行为学的重要方面,是一个目前没有完全理解和搞懂的学术问题。我们建议能不能着手几个领域,有八个建议。
第一,在“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中,这是发改委制定的,立刻放弃“稳定低生育率”的表述。因为“十二五”一直在说保持稳定低生育率目标,这个目标随着天弘基金协助本课题组做的互联网抽样调查,发现总和生育率才1.26%,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25%一样,可能是比较准确的,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数字,远低于2.1%的人口关键阀值,希望得到全社会的警醒。“十三五”人口规划希望转为提高生育率水平,不要再提稳定了,已经超出了合理区间,在全球是倒数前几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第二,要将现有的职能部门逐渐向鼓励多生转型。因为计划生育可以计划少生,也可以计划多生,要加入或者向促进生育转型,还是要努力早点促进,可以在实际中先干起来。
第三,加大财政补贴,鼓励生育。现在生育成本总体还比较高,应鼓励生育。我们每年财政花大量的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很多都是给人家来料加工,附加值不够高,还一定程度上导致环境污染。现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长期走低,进口便宜多了。适当减少出口补贴,也不会较大影响出口和贸易顺差。所以,出口补贴不如生育补贴。
第四,防止离婚率过快上升。我们相信可能会有一定争议,但却是是影响妇女生育率的就是近些年来离婚率的不断上升。这里有个数字,2007年的离婚率是1.5%,2012年是2.29%,2013年已经达到2.6%了,8年时间上升一个百分点,中国社会的离婚率在不断上升,对妇女生育欲望带来更大程度上不确定性,怕一旦离婚后“拖油瓶”。离婚率过高会抑制生育的选择行为,妇女就不愿意多生。应倡导家庭稳定,不要让离婚率过快上升。这是对恢复生育率可能是很重要的。
第五,尽快的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慎重考虑《移民法》。这个法律是2002年出台的,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由于我们的生育率超出了合理的区间,已经是相当危险的区间,建议赶快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贺明贤律师已经明确提出这个问题。由于全球老龄化,对年青移民会出现国际竞争。建议及早考虑制定中国的《移民法》。移民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问题,我们大致测算了一下,将来中国可能需要大量的移民,这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至少可以及早大幅度放开技术移民。
第六,及早准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应该在2020年。六普是2010年,七普就很重要,将来对于重大的国家人口政策制订将会起到非常深远的影响。七普离我们只有五年时间,就是2020年的七普将作为全面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应该及早准备。
第七,降低培养孩子的成本,给予妇女更长时间的哺乳期和建立更多的幼儿园。在日本今天,包括在瑞典都已经开始做这个事情,因为妇女在职业上做的非常成功,哺乳期中断带来很多机会成本,应该把机会成本降得相对较小,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八个建议,也是最后一个建议,一定要全社会充分警醒,六普和我们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相同或许不是个偶然现象,1.26%的总和生育率已经相当的低了。所以,建议全社会探讨研究这个问题,争取形成社会共识。
最后跟大家汇报的就是智能革命,就是“超老龄社会”的终极解决方案。我们医疗有缺口,养老保障面临很大挑战,我们在逐渐的老去,生育率即使放开也很可能改变不了下降的长期趋势,因为超老龄是全球趋势。解决的办法,首先立刻要采取的就是要逐渐恢复生育率,恢复不了也要延缓它继续下降。最根本的还是要让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增长,这才是根本的,不要像日本出现停滞,到停滞的时候就很难办了。怎样做,要采取大量供给端的改革,这包括郭若谷先生提出的“智能资本”,他这个模型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智能资本”引用才能有利于克服潜在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的恢复。具体还是要把“中国制造”留在中国,中国制造2025做好,应引入互联网,引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把制造业留在中国。通过智能资本的引入逐渐的替代相对技能比较低的人力,让中国2035年步入超老龄社会的时候,让我们经济增长不要像日本宿命似的,出现经济停滞不前。我们一方面把生育率逐渐稳定住,还要努力逐步提高,另外通过第四次工业革命让我们经济增长长期保持在至少3%以上,这样才是解决整个超老龄社会唯一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