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淮河治理有喜有忧 皖诉求建立联防联控等机制

  • 发布时间:2015-03-22 16:04: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新网合肥3月22日电 (记者 倪欣然)经过逾60年的持续治理,曾被称为“最难治理”的淮河流域,其生态环境“虽然不能说现在已令人满意,但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世界水日来临之际,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水所研究员张浏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安徽省环境保护厅的分析显示,近半个世纪以来,淮河流域水质自1980年代开始急剧下降,而从1995年开始有好转趋势,淮河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水污染依然严重。2014年,安徽省辖淮河流域总体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从污染状况看,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占重要的成分。

  张浏说,淮河流域的安徽省各市的生态状况也不尽相同,在皖南大别山地区,水源涵养基础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总体来说其生态环境要好于皖北,“但随着经济发展及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更加迫切。”

  “具体来说,在淮河上游如六安地区,建设水源涵养林,防治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水土保持,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包括从大的方面调整一些产业布局,因为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对于水质也会有影响。”张浏说。

  安徽省环保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许建说,安徽省目前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区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加强规模化养殖业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农药、化肥、农膜的科学合理使用,减少氮磷排放,农村面源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据介绍,目前,安徽省已经建设了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9个。生态建设措施到位使得目前的六安市五大水库水质达到地表水一类标准,境内七条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为淮河、巢湖输送清洁水源。

  而在淮河中下游,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以及来自跨界的影响则是主要原因。

  “所以现在都提‘低影响开发’,就是在城市开发过程中要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张浏说。

  不仅如此,严格环保准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都是安徽省在治理淮河时所采取的举措。仅2014年环保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该省共排查出存在问题企业1800余家,立案查处350余起,处罚金额1500余万元人民币;对75家企业进行挂牌督办。

  安徽省环保厅水环境保护办公室负责人梁园园告诉记者,淮河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为优,除入境断面水质为Ⅳ类外,境内及出境11个断面水质均为Ⅱ类或Ⅲ类。境内及出境水质好于入境水质。

  因此,借鉴新安江经验,加快建立淮河流域跨省界生态补偿机制、日常联防联控机制、跨界水污染纠纷协作处置机制,成了安徽省在治理淮河时的一项诉求。

  如今,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中的淮河专项从“十一五”期间开始,仍将在“十三五”规划中继续进行。淮河的治理也将不再仅限于某几条河流,而是扩大到包括其源头、干流和各大支流,即“由线到面”。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并且煤炭资源丰富,是中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

  因此,安徽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闪辉认为,淮河流域的建设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开发”,不仅可以带动皖北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中原经济区,形成协同推进东中部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将淮河流域建设成为中国第三条出海黄金水道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完)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