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现实——红色小镇照金的绿色行旅
- 发布时间:2015-03-17 10:58:28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西安3月17日电(记者郑昕)初春的渭北高原大都处于一片苍莽的深灰色之中,走在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的山间小路,已经能够看见一些新芽,正拼了命从土里冒出绿色。
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在照金建立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开展建党、建军、建政工作,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如今,这里的人们正走在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享受到与城里人相同公共服务的同时,依然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照金镇,几代老区群众的人居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无伤痕开发”,是这里从2012年8月新型城镇化建设伊始,就定下来的理念和原则。“让照金人在绿色的海洋中微笑”,已成为这里居民生活的写照。
无损伤,在照金不只意味着不推山、不砍树,而是根据地形地貌和生态特点,调整建筑物位置,利用天然地形打造了景观和水系,保留并充分利用原有绿地和树木。随着“山、水、树”和“街、巷、院”空间格局的立体融合,具有本地文化元素的景观体系跃然眼前。
发建设过程中,照金镇全力保留当地的每一片原始风貌。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外1933广场的改扩建过程中,广场北侧的小山包按规划本来需要推平硬化,但最终他们保留下这片茂密的小树林,达到了更加自然的景观效果。如今,这片被保留下来的山包,成为广场鸽的栖息地,照料这些鸽子的,是土生土长的照金女孩朱锦。她2012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新疆打工,听说村里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在2013年回到家乡上班。两年时间里,她从一般职员成长为照金村红色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副总经理,月薪翻了几倍。
朱锦说,她当时在新疆只是水泥厂的过磅员,在这里她不仅负责接待游客,还兼顾景区一些游乐设施的管理,沟通、协调能力都有了提升,“我在家乡有了更多的成长。”
目前在照金镇就业的大学生有61人,其中回乡工作的大学生有15人,他们已成为服务家乡建设的生力军。与年轻人一样,村里一些年龄偏大、无能力和条件创业的村民,也都接受培训和管理,老有所为,在商业街就业。
绿色,是这座小镇外表的颜色;红色,则是照金心中的颜色。
“红色即民生”,这是照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纲领。从旧农村到新城镇,从贫穷到富裕,照金革命老区实现了跨越发展。
照金地区留存着薛家寨、红军洞、陈家坡会议旧址等革命遗址,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决定了照金镇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把保护革命旧址、城乡统筹发展和着力改善民生相结合。做火红色教育、做强红色旅游,再加上丰富的自然风光,以文化旅游业、服务业为引领的产业,已成为老区振兴、群众安居乐业的动力与保障。
“红色是旗帜、民生是根本、产业是支持,照金是‘中国梦’基层实践的重要尝试。”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说,红色是照金的灵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筚路蓝缕,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日子,仍是照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前我们住的平房吃水都成问题,要几家人合打一口井。现在住进了120平方米的单元楼,水电气暖俱全,公摊面积和物业费用都很少,住在村上和住在城里一样。”对于照金的变化,村民梁万营有着深刻的体会。
梁万营现在带领一个小工程队,同时,他还流转了自家的7亩土地、认购了镇上红色文化创意区的70平方米商铺,再加上村组的分红,梁万营每年的总收入达到12万元。
2014年,照金镇区实现人均纯收入1.5万元,远高出陕西省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932元。
随着教育、医疗、文化设施的改善,老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活生产方式正在迅速改变。去年,梁万营把在40公里外的耀州区上小学的女儿接回镇上。“照金中心小学的老师大都是本科生,设施也不比区上的差,孩子在身边,我工作也有劲头。”他说。
绿色与红色交织,让照金这座人口一万出头的小镇激发出追求更优质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潜能与热情,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镇区与景区的融合,让就地城镇化的群众“脱地”不“失业”,成为这片焕发着新生的土地的真正主人。
2013年以来,照金以旅游安排当地就业、创业已达2000人,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其实,照金不只有红和绿,照金国家丹霞地质公园山体的棕色,照金牧场雏菊开遍山野时的黄色,照金国际滑雪场冬日积雪的白色,都为这座小镇增添了更多鲜艳。如今,这个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地,这个国画《溪山行旅图》的创作启发地,正在成为陕西以至全国文化旅游的新热点。
自2013年8月开放至今,照金镇已累计接待游客15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3.2亿元。
夕阳西下,放学的孩子们哼着歌,走过1933广场上的红五星雕塑。他们背后远山上竖立着的“照金”和火炬标识牌,在阳光照射下泛起迷人的金光。
所谓“日照锦衣,遍地似金”。瞧,这是照金的又一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