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9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产业怎么搞,要多听农民意见

  • 发布时间:2015-03-17 04:32:46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买天

  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拥有良好的农业优势资源,那是一件幸事;如果扶持政策对头、措施得当,优势资源自然就会转化成富民产业,让农民从中获益,那更是一件幸事。

  一个农产品就是一张名片,一个产业就是一个地方的代名词。在我国不少地方,往往因为拥有一两个具备竞争力的地标产业,而使地方名气大增,成为引领某个农产品的领军者,成为决定该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比如河北行唐大枣、兰州百合、砀山梨、烟台苹果、赣南脐橙等等,不一而足。

  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并确保其长盛不衰,地方有关部门若只是盲目“施政”,而无视农民意愿和发展现状,只会导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结局。要多听取农民意见和心声,这样才能制定出真正符合“民意”的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尤其是当产业面临发展瓶颈时,制定扶持政策就更要多听取农民心声,汲取“民意”智慧。

  以重庆的晚熟柑橘产业为例,当地政府在统筹考虑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同时,充分尊重农民的种植习惯。在普及种植技术上,对农民不搞“填鸭式”的灌输;在引进新品种上,对农民不搞勒令强迫;在制定扶持优惠政策上,对农民不搞“一刀切”。

  在运用新技术、培育新品种、研判产业形势等方面,农民并不“擅长”。但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言,他们最有经验,也最熟悉当地的山水,在产业“接地气”方面,他们最有发言权。

  听取农民的意见,其实也就是在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由于农民在整个产业链上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和企业等经营主体之间,建立健康而公平的、能够实现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于保障农民的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产业化经营中的另一个“主角”——企业,我们也不能只盯着一两个大型龙头企业,对于那些与农民利益联结更直接、更全面的中小企业,地方更要加大扶持力度。毕竟,“龙头企业+农户”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在解决农产品销售、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

  不少中小企业就建在当地种植一线,离农户近,便于农民交售农产品。因为这些中小企业的存在,可以将大量分散的农户迅速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是非常适合现阶段我国农业家庭经营规模小而散的国情。

  农民对于这样的企业是非常欢迎的。在重庆市涪陵区,农户种植的榨菜80%是由中小企业收购加工的。当地在招商引资建厂时,充分听取农户意见,考虑农民“需求”,在符合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企业原料生产基地建在哪儿,工厂车间选址在何处等,都要先问清农民的意见,从而确保这些项目建在农民的心坎儿上。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