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贵州“三农”工作十大新闻回顾
- 发布时间:2015-03-14 05:32:18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1.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食产量达到1138.5万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000元,农业增加值达1290亿元。
2014年,预计经济作物比重达到59%以上,粮食产量达到1138.5万吨,增长10.5%,为“十二五”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业增加值增长6.5%,增幅位居全国前列。
2.开展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70万人(按2736元扶贫标准)。
2014年,全省积极推进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定点扶贫和集团帮扶,完成扶贫生态移民住房建设4.27万套,实现11个重点县、159个贫困乡“减贫摘帽”,减少贫困人口170万人(按2736元扶贫标准)。
3.“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合力推进,开局良好。
围绕新农村建设,全省通过整合力量和资金项目,实施农村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推动了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总投资376.1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为年度任务315.4亿元的119.3%。
4.《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实施,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
2014年,省政府出台《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通过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贵州茶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为建成全国茶产业强省打下坚实基础。全省茶园面积达到652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全年茶叶出口创汇1154万美元。
5.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贵州划定9条林业生态红线。
全省划定了包括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积保有量、森林蓄积保有量、公益林面积保有量、湿地面积保有量、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物种数量、古大珍稀树木保有量以及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在内的9条林业生态红线,划定了9206万亩红线区域,限制其中的开发建设活动,区域超过全省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贵州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夹岩水利枢纽获国家批复建设。
6.全省水利建设的“1号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工程从2010年12月提交工程规划报告成果到2013年8月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2014年6月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查,经层层申报、层层审查、层层批复,仅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全国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罕见的推进速度。按照审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总投资172.58亿元(其中静态总投资168.16亿元),水库总库容13.25亿立方米,最大坝高154米。渠道总长829公里,其中输水干渠6条长281公里,支渠26条长548公里,工程年平均供水总量6.93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90.42万亩,水电装机9万千瓦。
7.创新政府减灾救灾模式,实施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惠及889.76万农户。
从2014年10月1日起,按照“政府补助保费保基本,农户自愿参保保增量”的基本模式,在全省全面实施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出资,为全省889.76万户农户购买不低于1万元的基本农房灾害保险。
8.全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加速发展。
按照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要求,2014年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新增100个,总量达到213个,流转土地341.8万亩,建成商品化种植基地796万亩,完成“三品一标”产品认证677个,2421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88家,培育农民合作社2771个,社员44万人。全年园区招商引资实现签约资金987亿元,到位资金272亿元,总产值993亿元,销售总收入771亿元。12月16日《农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贵州:奋进在希望的山地上》,全面介绍了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9.农村金融服务取得新突破,“诚者信合·村村通”工程实现全省全覆盖目标,在全国率先试点财政支农模式创新。
全省农信社大力推进“诚者信合·村村通”工程建设,布放助农服务终端18527台,拓展商户18477户,实现了全省15511个行政村100%覆盖。通过政府贴息、担保机构担保、银行执行优惠利率、龙头企业反担保承贷、农户使用资金运作,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了政府+基金+担保+银行+企业+农户+保险“七位一体”的财政支农融资新模式。
10.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助农增收。
全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4年,以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和农业后继者为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3660人,通过提高农民职业道德素质和创业就业技能,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