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扶贫到了必须‘啃硬骨头’的时候”

  • 发布时间:2015-03-10 01:29:3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山油茶种苗和蜂箱、道路硬化和饮水净化项目启动、发展规划蓝图出台……春节将近,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崇左市宁明县那楠乡逢留村逢留屯的瑶族村民们收到了一份“大礼”。

  位于深山之中的逢留村是崇左市最为偏远和贫困的村之一,距离乡镇所在地57公里、县城134公里,长期以来依靠两条崎岖的马路通往外界,还有几个屯至今未通路行车,外出必须步行几个小时,不少农户直接饮用山上流下来的水或收集的雨水,村民生产生活困难。

  逢留村,是崇左市这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特困地区的一个缩影。记者调查发现,虽然近年来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扶贫资金有限等各种原因,一些扶贫“硬骨头”地区仍未有明显改观。

  江州区是崇左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即使在这个核心城区,一些乡镇村屯的行路难、住房难问题仍然突出。

  在江州区那隆镇王沙村那农屯,进村的泥土山路只有三四米宽,路面坑洼不平,一些路段由于雨水淤积形成厚厚的烂泥,越野车行走其间也比较艰难。山坡上一片破旧的灰瓦黄面的土坯房格外扎眼,不少房屋外墙出现裂缝,有的还用木头撑着墙面。

  58岁的村民赵惠莲告诉记者,她几十年前嫁到这里时,住的就是这样的房屋,现在全村34户人家,只有两户是砖混结构的房屋。

  “危房改造有指标,但农户不敢申请。”那隆镇包村干部黄毅说,危房改造每户房屋面积至少60平方米,资金需要大约10万元,而农户得到的补助只有1.8万元,其余的需要自筹。

  “政策都知道,但拿不出这么多钱。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一包20元的沙子拉进来就要多6元钱。”村民赵朝安说。

  与正在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是更大的难题。崇左市被称为“中国糖都”,55%的农民参与蔗糖产业,农民60%左右的收入依赖于蔗糖产业。近年来,糖市持续不景气,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让当地农民脱贫越来越难。

  在扶绥县柳桥镇坡利村,人均土地不到1亩,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也没有带头人,想致富难度大。”村民程增芳说,这些年甘蔗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加上人工费基本就是亏损,全村有400多人外出打工。

  在崇左市扶贫办副主任潘辉化看来,由于资金有限,多年来当地扶贫采取的是“从近到远、由易到难”的工作方式,边远地区最困难村屯受到的关注不足,很多工作辐射不到,诸多发展“瓶颈”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现在到了必须‘啃硬骨头’的时候。”崇左市委副书记冯学军说,截至去年底,崇左全市有农村扶贫对象34.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6.3%,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

  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崇左市探索创新实施“先难后易、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精准扶贫模式,从最边远、最贫困、开发难度最大的村屯着手,啃最难啃的“硬骨头”,力争每年减少贫困人口7万人左右,到2019年时,提前一年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崇左市目前正开展“重新识别”工作,把贫困村、贫困户再分为“困难、比较困难、特别困难”等类别,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并确定“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定点帮扶责任制,还将搭建公开信息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形成攻坚合力。

  “只有实施精准扶贫,‘啃’掉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才有希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冯学军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