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贵州六盘水:山地农业向提质增效精准发力

  • 发布时间:2015-03-12 03:31:4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

  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市扬长避短、挖掘潜力,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猕猴桃、刺梨、核桃、红豆杉等特色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农业仍是六盘水“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是实现同步小康的“短板”。经济新常态下,六盘水市将把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山地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走出一条喀斯特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子

  抓农业转型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精准发力

  农业转型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要求。立足六盘水的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立体气候优势,在“差异化”、“独特性”上做文章,做大做强以猕猴桃、刺梨、红豆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实现由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型;要发挥好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平台作用,拓展农业功能、完善功能配套,推进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要着力抓市场、抓品牌、抓销售,健全产销服务体系,重点策划、宣传、包装好红心猕猴桃、刺梨等“三品一标”品牌,借力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平台完善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型。

  抓特色产业在调整农业结构上精准发力

  “3155工程”是六盘水推进农业转型发展、建设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的重要抓手。2014年启动实施以来,规模不断壮大、成效初步显现。今年实施“3155工程”85.5万亩,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推进。一是围绕“三线六带”抓好产业布局。以高速公路、重要公路为主干线,以省级农业园区为节点,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打造“八百里长廊,百万亩产业”示范带,建设环境优美、产业丰盈、富有特色的绿色生态走廊。二是围绕“三品”提升发展水平。要优化品种,大力引进、培育、推广一批优良品种,着力把六盘水立体农业生物基因库的自然优势转化为品种优势;要提升品质,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动特色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要打造品牌,继续举办贵州屋脊·中国凉都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为六盘水农产品品牌创建、品牌推广提供广阔平台,着力打造凉都圣果、凉都红豆杉、凉都春芽、凉都核桃、凉都刺梨、凉都红樱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三是强化保障增强发展后劲。整合全市现有育苗基地和企业,合理布局特色优势产业良种繁育体系和苗木繁育基地,重点加强猕猴桃、茶叶、刺梨等产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逐步提高“3155工程”苗木自给率。

  抓生态建设在促进产业和生态有机融合上精准发力

  在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赵克志参加六盘水代表团审议时,对六盘水率先启动“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给予了充分肯定。六盘水按照“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的要求,切实实施好“绿色贵州”建设六盘水三年行动计划,实现生态与产业的有机融合。一要坚持造林绿化与石漠化治理相结合,努力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立足喀斯特地貌突出、石漠化严重的实际,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全年完成营造林任务45万亩以上,森林蓄积量达1300万立方米。二要坚持造林绿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按照在生态建设中抓出产业、在产业发展中保护生态的思路,将退耕与还果、还药、还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红豆杉加工、刺梨加工、木材加工,把造林绿化与提高群众经济收入同步考虑,让荒山变绿地、绿地变银行。三要坚持造林绿化与改善环境相结合,努力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绿化美化,人人上山、村村绿化,有序推进扶贫生态移民,确保搬迁移民搬得出、住得下、能就业、能致富,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四要坚持造林绿化与景观打造相结合,努力实现旅游价值最大化。积极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走廊绿色通道建设,扮美扮靓中国红豆杉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中国野生刺梨之乡,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牂牁江国家湿地公园、玉舍国家森林公园、黄果树瀑布源国家森林公园“三乡五园”国家级生态名片。

  抓园区平台在促进提质增效上精准发力

  把完善设施、拓展功能、延伸产业链条作为主要方向,综合型园区要围绕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加工、冷链物流、产品展销等设施,产业型园区要因地制宜形成个性鲜明的特色产业体系,休闲观光型园区要结合主导产业配套发展休闲观光设施。着力打造土地流转平台、投融资平台、科技平台、人才平台、信息平台等支撑平台。园区新增投资65亿元,力争67亿元,向上争取资金14288万元。建成8个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的引领型示范园区,把全市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雁”。

  抓基础设施在改善发展条件上精准发力

  加快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2015年完成总投资17.39亿元,其中小康路11.725亿元,小康水1.26亿元,小康房1亿元,小康电1.28亿元,小康讯0.34亿元,小康寨1.79亿元。新增、恢复、改善灌溉耕地和保护面积3.37万亩,解决13.5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92平方公里。建设小型沼气工程6处、大中型沼气工程1处。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文化、科技”八大要素,打造六枝落别乡可布村、盘县石桥镇妥乐村、水城玉舍镇海坪村、钟山大河镇大桥村4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示范点。

  抓精准扶贫在推进扶贫攻坚上精准发力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目标,突出扶产业、强基础、提素质、优保障、抓改革、促开放、创机制的扶贫工作主线,深入推进扶贫攻坚。确保实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万人,实现9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和5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贫困人口发生率降低到17%以下。一要严格责任。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严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完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制度,强化目标考核,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形成合力。二要敢于创新。进一步深化扶贫开发工作改革,在扶贫过程的公平化、扶贫结果的效益化、扶贫方式的社会化、扶贫资源的多样化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三要着力精准。认真落实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的工作要求,抓好扶贫对象的动态监测管理和分类管理,找准帮扶路径。以实施“3155”工程和“5个100”工程为契机,统筹抓好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对口帮扶、园区建设、扶贫生态移民等工作,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源,整合部门资金,切实做到规划到村、项目到户、脱贫到人。四要强化监管。严格落实扶贫开发主体责任,加大扶贫项目立项、审批、实施、验收、评估等环节的督查力度,严格资金使用中的拨款、报账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民生特派组”的监督作用,强化项目资金的审计问效和绩效评估,杜绝截留、挤占、挪用、贪污现象的发生。

  抓试验示范在增强科技支撑上精准发力

  加强与省内外农科院(所)和农业院校的合作,建立凉都圣果、凉都刺梨、凉都红豆杉等研发中心和研发基地。建设六枝大用车厘子研发基地和水城米箩猕猴桃科技博览园。依托贵州省猕猴桃产学研基地,深入推进六盘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人才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与中科院武汉所、中国农科院、贵州大学等省内外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实施农业农技人才培养计划,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工程,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860人。开工建设市农科院科研基地150亩,建成猕猴桃、西梅、葡萄、桃、蓝莓等种质资源圃60亩。开展猕猴桃等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引种试验示范工作。完成优质猕猴桃环境资源分析。完成20个茶叶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

  抓农村改革在激发内生动力上精准发力

  一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鼓励和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各县(特区、区)要建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水城县33个乡镇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于2015年7月份前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六枝特区、盘县和钟山区各选2个整建制乡(镇、办)开展试点,全市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166.35万亩。二是创新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六盘水市农业融资担保公司、设立农业特色产业基金。通过“3155工程”投融资工作开展,形成农村(业)产权流转、抵押顺畅,融资担保平台效果显著,产业基金运作良好,财政资金和支农再贷款资金“种子”效应明显的投融资发展格局。三是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专题。

  本版文图均由六盘水市农业委员会提供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