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高校委员热议创新创业:别让科技成果"冰棍"化在手里

  • 发布时间:2015-03-11 12:0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记者 佘颖)在全社会涌动的创新创业热潮之下,高校也不淡定了。在教育界别这几天的小组讨论上,许多委员都发出了声音,“高校也应该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

  高校一直是我国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高校用全国9%的人力和7.6%的经费,实现了发表SCI论文数超过全国80%,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占据半壁江山,创新能力十分突出。

  但是,有一个问题困扰学界多年:高校众多的科技成果基本还是停留在专利甚至论文阶段,高校的创新也仅停留在纸上,没有走进工厂。

  打通断裂的创新产业链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认为,这是因为目前高校的创新产业链是断裂的。他把创新分为4个阶段,基础研究(R),完成论文——试验开发(D),形成专利——工程化(E),生产样机——产业化(I),形成产品。R&D这个阶段可在学校完成,但进入样机制造和产业化阶段时,大部分学校实力不足。而有需求、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往往又不愿意只为“可能性”买单。从论文、专利到样机、产业化生产的环节没有打通,科技成果也就难以走进工厂。

  他建议要建立学校、风投和企业协同创新的机制,共担成果转化的风险,共享产品上市的收益,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对接。

  不过,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朱鸿民看来,只有这样的机制还不够。他自己手里就有一项很先进的新材料冶金技术,但一直没能推向市场,“技术很新,需要的资金又很大,虽然一旦转化成功回报很高,但企业也不愿意冒险。”

  这科技成果转化中一个常见的悖论。“最创新的科技成果往往也意味着较低的转化成功率,失败的风险很高。”朱鸿民说,“一味寄希望于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和风投资金愿意冒险投资,不太现实。”他建议,国家应该出资扶持部分项目,承担一部分成果转化的风险。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14年我国已正式启动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子基金,但成效尚待观察。

  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

  另一条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绳子是制度性的。科技成果属于无形国有资产,长期以来,学校对其没有处置权,需要层层上报审批,环节多、周期长,影响了转化的时效性;成果处置收益上缴国库,用于人员奖励的支出挤占了工资总额基数;科技成果转化的价格不好确定,容易留下低价处置科技成果的后遗症,等等。“这些都打击了单位和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朱鸿民说。

  不过,这根绳子在去年有了大幅松动。财政部、科技部出台《关于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 ,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权利完全授予了试点单位,试点单位可自主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

  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意见还规定试点单位可自行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和股权激励方案,只是要求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用于奖励人员的股权超过入股时作价金额50%的,要由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丁烈云认为这堪称 “中国版的拜杜法案”,将极大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但他也有新的顾虑。处置权下放到高校后,科技成果作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也落到了高校。例如,企业运营有风险,谁也不能保证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收益,如果出现亏损,谁来承担责任?他提醒说,高校在获得更多自主权的同时也要加强自律,保证转化程序合理合法合规,公开透明,尽可能避免出现问题。

  这个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也困扰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他和丁烈云都建议,要宽容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先尽可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毕竟,科技成果就像冰棍,如果总是藏在学校,说不定哪天就会过时,化在学校的手里,之前的科研投入也打了水漂。

  为勇于创业的高校师生“兜底”

  科技成果使用的另一个途径是高校直接办企业。但是在参加政协教育界别小组讨论时,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表示,他并不赞成高校直接办企业。他直言成效不明显,容易出问题。“这么多年来,高校办企业成功的也就那么几家,而且现在这些企业跟学校的关系也并不大了。”王延觉说。他更倾向于学校的一线科研人员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但这又带来了新问题。

  胡凌云认为,办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会极大地影响教师教学质量。教师创业往往担心会失去岗位,要么不敢轻易下海,要么不得不半途而废。他建议,能否模仿学生休学创业的办法,让教师也可以保留教职3至5年,让他们没有思想负担地去创业。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目前部分学校内已有此项政策,只是教育部并没有明文确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璞则建议,应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与导师一起创新创业。他表示,很多科研项目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例如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给了用胶带纸“粘”出石墨烯的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他们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一对导师和学生。

  根据自己的经验,王璞还指出,很多科研的具体操作人其实是学生,因此在课题组转化科技成果时,学生也应该分享经济收益,老师创业,学生就业。朱鸿民则建议,如果公司运转顺利的话,可以考虑给学生一点员工股份,学生也算是实现了创业。

  更多报道请见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