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开闸放钱 给经济打强心针
- 发布时间:2015-03-11 07:50:00 来源: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欧洲央行3月9日正式开始购买区域内各国国债,全面开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今年1月22日,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宣布从3月起每月购买600亿欧元政府与私人债券,预计将持续至2016年9月底,总规模达到1万亿欧元。本报智库专家新华社国际多媒体采编中心主任田帆说,从规模上讲,这次量化宽松是欧元区成立以来最大的规模。这么一次大规模的资金放水,究竟会对欧洲经济和我国经济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本报智库专家为我们做出独家解读。
欧洲央行从3月起每月购买600亿欧元政府与私人债券,预计将持续至2016年9月底。
就具体购债方式来说,欧元区各国央行将按其在欧洲央行核心资本中的出资比例购买本国政府及机构债券;欧洲机构债券也由各国央行各自购买;欧洲央行则因在其自有核心资本中占8%的份额而可以购买相应份额的任意成员国债券。另外,为确保欧元系统内货币政策一致性,欧洲央行表示将主导购债计划的全部技术细节。
就在欧元区正式启动量化宽松后,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4个基点至0.36%,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国债收益率也有所下降。不过,欧元兑美元汇率因近期已大幅下跌近20%,未出现大幅波动。
Q 为什么要如此大规模放钱
A 让资金从金融市场流入实体经济
据新华社报道,当前欧元区通胀率已连续多月处于历史低位,2014年12月通胀率初值为负0.2%,陷入技术性通缩。欧洲央行希望通过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提振区域内过低的通胀率与通胀预期,并向市场投放海量资金以刺激实体经济复苏。
本报智库专家,中国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认为,这次开闸放“钱”的目的就是为了提振欧元区过低的通胀率,防止让欧洲经济雪上加霜。通过量化宽松,资金就可以从金融市场流入实体经济。同时,欧元区也是希望通过此举令欧元走低,以增加欧元和欧元国家产品的竞争力。
本报智库专家、新华社国际多媒体采编中心主任田帆称,欧元区推行量化宽松实在是经济形势不断恶化下的无奈之举。一方面,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另一方面,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已低于零。换言之,欧元区正面临着滞涨的局面。现在,欧洲人最担心的是重蹈日本经济的覆辙。
专家解读
Q 对中国百姓来说是好消息吗
A “中国客”的能量会让欧洲惊叹
究竟这次欧洲的大规模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影响会是什么样的?老百姓会从生活中感受到什么样的切身变化呢?
田帆:欧洲央行大放水,引发全球货币战,中国难以独善其身。一方面,虽然人民币面临着贬值的巨大压力,但同时由于中国实际上执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相对于其它主要货币仍相对坚挺。这对中国的出口造成很大压力。
当然,在另一方面,欧洲资产的相对贬值,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以投资和收购等形式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对老百姓而言,最切身的感受应当是欧洲商品和欧洲游的价格更便宜了。相信“中国客”的能量会让欧洲人更加惊叹!
梅新育:由于欧元汇率下跌,欧洲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会更有竞争力,国内产品也会受更大挑战。
另外,欧元区的量化宽松是否会激励欧元区对中国的投资力度,这还需观察。
Q 量化宽松能否如愿刺激欧洲经济复苏
A 很难产生根本性影响
欧洲央行此次大规模“放钱”是为了提振欧元区过低的通胀率与通胀预期,并刺激实体经济的复苏。此举是否会如期产生效果呢?
梅新育:通缩已经对欧洲经济造成了很大压力。这次量化宽松一定程度上会抵消通缩带来的压力,但对实体经济有多大的帮助还不好说。
欧洲实体经济的毛病很多,不是靠财政和货币政策就能解决。比如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过多干预,比如社会过高的福利等等,这些都会抑制实体经济的复苏。如果要推行改革,则会要求欧洲政治家敢于牺牲自己的政治生命,这恐怕是政治家不愿意的。
田帆:能否如愿刺激欧洲经济复苏很难说。欧洲经济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政府缺乏改革的政治意愿,这是央行的货币政策解决不了的问题。
记者 韩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