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传统文化以“本来面目”
- 发布时间:2015-03-11 03:31:36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姜昆建议在小学阶段把传统文化课程设为必修课,用传统文化课程替代现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正如姜昆所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有诸多不足,内容有些在语文、历史、科学等科目中已有出现,流于空泛,特色不明显;课程也多停留在日常行为规范、初步社会认知等基本层面上,没有上升到人格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这一战略高度,此种情况确实需要改变。
与“品”课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拥有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其思想深度和文化广度都足以统摄“品”课内容。如果教材当得,教法得体,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肯定要优于“品”课。
最关键的是,若将传统文化列入中小学必修课,可能会激活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系统,矫正当下“国学热”中的种种误区。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期,要很好地完成这种转型,我们确实需要全面继承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中国传统文化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过去,我们曾以“破四旧”的名义,不加区分地摒弃甚至诋毁过传统文化。这种做法是粗暴的,不可取的。对此,人们现在已经有了较理性的认识,开始提倡学习传统文化。
但是,曾经的破坏对今人学习传统文化确实构成了某种隔阂与障碍。明显的例子就是,很多学校和家长认为让孩子背背《弟子规》、古诗词就是学国学了;提倡孝道,就让小学生给妈妈洗脚。不是说《弟子规》不好,也不是说小学生给妈妈洗脚不对,而是说传统文化若长期停留在这种“表演”的层面,那会让人们更加误解传统文化。
此外,由于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理解得不全面,不能把握其思想精髓,不少民间的传统文化推广者中出现了一种“复古主义”倾向,试图把现代人重新拉回到穿汉服、行跪拜礼的古代社会。相应地,他们对传统文化中“孝、悌、忠、信”等核心观念的解读也缺乏鲜活的时代感,不能与时俱进。应该说,今天的国人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在现代社会活得更美好——传统文化的滋养会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和谐,更能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形成正确的“三观”,做出正确的选择,活得更从容,幸福。
矫正误区的最好做法就是认真、全面地学习。姜昆建议将传统文化列入中小学必修课,起码有助于让中国人更全面地学习传统文化。通过全面地学习,人们就会逐渐克服对传统文化的片面性认识,还传统文化以“本来面目”。
把握了“本来面目”之后,我们还要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即让传统中的精髓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实现“无缝对接”。倘能做到这一步,传统文化必然得以真正复兴,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及整体的精神风貌亦会焕然一新。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