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创新券:准备了1000万,才送出11万

  • 发布时间:2015-03-07 03:31:2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王延斌

  ■两 会 视 点

  山东电力临沂供电公司邹兵代表在调研中发现的三件事,让他感到疑惑。

  事件一:为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山东依托全省仪器设备共享网上平台,采用“创新券”形式,对高新区科技型小微企业使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学仪器设备给予补助。但去年一年,1000万的补贴,最后只送出11万。这让政策制定者始料未及。

  事件二: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是该省最大的分析测试机构,其装备的科学仪器设备数量也在山东名列前茅。但2014年年终盘点时,该中心主任刘建华却发现,“2014年完成了3000多个单位的分析测试任务,但这其中知道‘创新券’的小微企业超不过10例”。

  事件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大型仪器价格昂贵,济宁科力光电产业公司只能四处租设备,一年花费几十万,对这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包袱”。

  四川省工商业联合会主席陈放委员也发现了这一现象。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扶持小微企业,为其成长创造良好氛围。这些政策的落地情况如何?为此,他几乎跑遍四川21个市,调研了近百家企业后却发现,“尽管中央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出台了很多政策,但真正到了基层,一些政策还难以落地”。

  “政府还需要下更多工夫,让企业享受到应该得到的优惠。”曾经担任过企业总经理、党委宣传部长的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徐一平代表明白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这里面既有政策本身的‘接地气’问题,也有宣传、送达等执行力问题。”

  “有些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不接地气。”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辛颖梅委员说,这两年,很多地方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出台了不少政策。但在落实过程中,求快心态造成“萝卜快了不洗泥”。政策没有广泛地征求意见,欠缺一点“地气”,就可能出现政策与企业对接难的问题。

  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向刘建华征求意见。刘建华直言不讳:“政策设定了能够享受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的范围,那就是高新区驻区企业。其实,在高新区之外,还有大量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需要这种政策,他们没有本质区别。”

  刘建华认为:“对于政策,一些基层政府宣传、执行并不到位。这也造成了‘创新券’被冷落。”他发现,很多前来测试的企业并不知道“创新券”的存在,“政府的政策发布之后,召集全省高新区相关部门开了一个培训会,解读了相关政策,但到了各地高新区之后,政策的宣讲、覆盖程度怎样,就不知道了。”

  如果说各级政府对优惠政策的推广不够使政策打了折扣,那么小微企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姿态也制约着政策的落地。

  “我们做了详细了解和第三方评估,竟然发现近一半的乡镇企业对于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并不知情。”这个结果让陈放感到吃惊,“按理说企业家应该非常关心相关的免税政策,但不少基层的科技型企业连研发费用可以加计扣除这条都不知道。”

  在调研中,邹兵也在关注着存在类似情况的多个省份,“中小微企业多集中在传统和产能过剩领域,面临着调整、转型和升级的问题,亟须了解并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这些产业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可如果连这些政策都无法顺利传递到基层,又怎么能推进中小微企业的顺利转型?”

  制定政策如何“接地气”并推得开?辛颖梅认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时,必须“顶天立地”,“顶天”便是将中央政策的精髓,不打折扣地吸收进来;“立地”,便是“接地气”,广泛的调研,征求每一个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陈放建议:“目前,亟须在这些企业和政府之间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完善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管制度。”

  (科技日报北京3月6日电)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