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路遥:与他笔下的人物经历同一个时代

  • 发布时间:2015-03-06 08:17:37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日前在东方卫视开播。这部曾经荣获茅盾文学奖的路遥遗作,在1975年开始创作,1989年陆续出版后,至今依然像一面现实的镜子,闪烁着人性的搏斗和理想的光辉。1992年11月,路遥因肝硬化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2岁。去世已经20多年了,但他的生命却以作品的形式在继续延续。《人生》《平凡的世界》一版再版,无数的年轻人,从中懂得了做人的尊严和奋斗的价值。他和他笔下的主人公经历着同一个时代,在贫瘠的土地上,用生命灌溉出绚烂的花朵。

  贫瘠土地上的艰苦童年

  1949年12月3日,冬天,陕北清涧县石嘴驿镇王家堡村一孔窑洞里,农民王玉宽和马芝兰的儿子诞生了。父亲给他取名卫儿,7年后他才有了大名王卫国,20年后他有了笔名路遥。

  很快,卫儿又有了弟弟妹妹,家里都要靠双手在土里刨食。在路遥的童年记忆里,很小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帮助大人干农活了。在他母亲的记忆中,“我家路遥从小就是精,从来没让我急过肚子。7岁就会砍柴了。砍的柴捆成捆捆,摞下美美一摞,俊得人贵贱舍不得烧”。

  7岁那年秋天,父亲拉着他出门。200多里路,一步一步整整两天,鞋子走破了,脚上磨出了血泡,终于走到了延川县亲伯父王玉德家。把大儿子过继给伯父家,是王玉宽和马芝兰掂量了一晚上的决定,在缺儿少女的伯父家里,儿子可以有饭吃。“贫穷饥饿,且又有一颗敏感自尊的心。三四岁你就看清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并且明白,你要活下去,就别想指靠别人。因此,父母把你送给别人,你平静地接受了这个冷酷的现实。你独立地做人从这时候就开始了”。

  村里的同龄孩子开始上学了,路遥还在地里干活。可是一天早晨,养母却把他从炕上叫起,在他脖子上挂上一个书包,轻声说:“上学去吧!”那一刻,路遥的眼睛湿润了。

  那正是闹饥荒的岁月,路遥是带着干粮上学的。星期天离家时背上3天的吃食,到了星期三,养母赶15里路,进县城给儿子送去后3天的吃食。养母的篮子里有红薯、有南瓜,还有掺着糠的窝窝。南瓜是老人种的,红薯是留给来年的苗种,窝窝面是向村里人讨借来的……两年后,在不到20%的录取率里,路遥考上了延川中学。

  路遥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老实巴交的养父母,要他回家和村里的同龄人一样种地娶婆姨,但他不认命,他要读书,要“突围”。在延川中学,路遥的才华是显而易见的。班主任常老师赏识路遥的心气和见识,只要与文字有关的活动,就交给路遥来完成。很快,他就成了全校的“文学明星”,写诗编话剧,组织同学们在学校演出。这让他也看到了命运的曙光。

  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但这一年“文革”开始,停止招生。1968年,路遥回到了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村里书记同情这个心气高的孩子,将他选送到“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他重新回到了县城。

  在这段时间里,路遥遇到了来自北京的女知青林虹,一起读书、写作、散步。但恋情没能长久,在姑娘招工进厂之后,就结束了。深受打击的路遥在一天夜里走到一个水潭,但“不仅没有跳下去,反而在内心唤起了一种对生活更加深沉的爱恋。”这段恋情后来也被他写进了小说《人生》。

  真实的人生,真实的奋斗

  1973年秋,在当时的延川县委书记申毅的一再推荐、奔波下,路遥进入了延安大学中文系,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此时,和林虹一个学校读书、一个村子插队的北京女知青林达,已经是路遥的未婚妻。为了路遥上学,她全力以赴,一心照顾路遥,她用自己的工资,让路遥在大学里不愁温饱,能穿上体面的衣服,抽几包好烟,安心读书。林达长于写作,颇有才思,笔名程远,路遥程远,对仗工整,志同道合。

  上大学期间路遥就被借到《延河》做了编辑,从此有了接触柳青、杜鹏程、王汶石、胡采等文学前辈和理论家的机会,有幸得到他们的直接教诲和滋养。1976年8月,大学毕业的路遥在省作协以及延安方面关爱他的人士多方努力下,成为《延河》编辑部的正式编辑,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在他多方奔走下,林达也来到西安,1978年元月25日,他们结婚了,婚礼在延川县招待所举行。

  走上文学道路的路遥,继承了陕西黄土地文学的传统。在内心深处,他是把柳青看做自己的“教父”的。对柳青的作品的深入阅读和研究,使路遥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思想,他不能零敲碎打地玩文字,而应该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所生活的时代的宏大记录。

  1981年春,路遥的《惊心动魄的一幕》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借了500元赶到北京领奖。和生活的窘迫相比,他更焦虑的是怎样尽快写出优秀作品。领奖期间,有出版社约稿,他下了决心,把两年前开始构思并且写了撕、撕了写的《你得到了什么》完成,那是他深埋心底的一段感情,也就是后来定名的《人生》。

  这年夏天,路遥只身回到陕北,开始了《人生》的写作。他后来回忆说: “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细细想想,迄今为止,我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是写《人生》初稿的二十多天……记得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18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

  《人生》发表在1982年第6期《收获》杂志,立即引起了轰动。1984年,由吴天明导演的同名电影在全国上映,再度引发全国性的争议热潮。在主人公高加林的身上,集合了那个新旧交替时代农村知识青年在城乡之间的境遇,他是历史的现实的全部不合理因素的产物,又是历史的现实的全部必然要求的产物。

  平凡的世界,高贵的普通人

  1983年,路遥开始准备像他的文学教父柳青那样,写一部多卷本长篇小说,取名《平凡的世界》,借黄土高坡一个农民家族的10年,全景式地书写中国1975年~1985年的城乡社会变化。

  1985年秋天,路遥只身住进铜川矿务局的陈家山煤矿,在矿医院一间小会议室里,一桌一椅一床,摊开满屋的资料,开始了前后长达6年的的写作。在日后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他回忆道:“墙上出现了一张表格,写着1~53的一组数字——第一部共五十三章,每写完一章,就划掉一个数字;每划掉一个数字,都要愣着看半天那张表格。”

  “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但是,没有比这一切更美好的了” 。

  完成第二部的时候,他健壮如牛的身体出了问题: “身体状况不是一般地失去了弹性,而是弹簧整个地被扯断了。”

  “身体软弱得像一摊泥。最痛苦的是吸进一口气都特别艰难。只要一坐下,就会睡过去……” 在简单的保守治疗后,他又开始第三部创作。 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完成了最后一行。那一天坐在桌前,他心绪激动以致手脚颤抖,五指痉挛:“再一次想起了父亲,想起了父亲和庄稼人的劳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从生到死,第一次将种子撒入土地,一直到把每一颗粮食收回——用充实的劳动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 我在稿纸上的劳动和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本质上是一致的。”

  用热水泡过手脚后,他画上最后一个标点,从桌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中的那支圆珠笔从窗户扔了出去……

  “我来到卫生间用热水洗了洗脸。几年来,我第一次认真地在镜子里看了看自己。我看见了一张陌生的脸。两鬓竟然有了那么多的白发,整个脸苍老得像个老人,皱纹横七竖八,而且憔悴不堪。 我看见自己泪流满面”。

  (文/陈晓黎 据《文汇报》)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