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农旅融合演绎“新业态”
- 发布时间:2015-02-18 01:30:42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燕玉海朱文凤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山青、水秀、峰奇、石怪”,细致描绘的就是阳朔风光。
阳朔作为广西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重要一极,如何发挥旅游产业的强势,让农业在旅游产业中唱起主角,让农民能分享自己守护这片山水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阳朔县把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放在农村,把农民当做创新旅游产业的主力军,把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高端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新的发展业态,推动原有“十里画廊、瑞盛、弘尚圣景、天街、真情·刘三姐”等支撑阳朔旅游重大项目的转型升级,使城乡旅游接待、住宿用餐、日用品供应等形成了高中低消费档次合理搭配,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提高了游客在阳朔的停留天数、重复次数和消费水平。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总数1200万人次,旅游收入60多亿元,农业“接二(产)连三(产)”,农民参与其中,成为产业链条中主体,旅游业收入已占到农民年人均收入6成以上。
10万亩金橘产业园,卖点富了农民,看点喜了游客
走进阳朔县10万亩现代农业金橘核心示范园区,犹如进入金橘的世界,满山遍野的金橘树被白色的塑料薄膜遮盖,如皑皑白雪一望无际。在阳朔桂珠金橘合作社的采摘园,记者看到,一群群游客时而在拍照,时而在采摘。“设立金橘旅游观光采摘区,乡下的阳光、空气和美景成为城市人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这样一来让旅游业融进农业产业,增加游客的看点,二来是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果子也能卖个好价钱。”阳朔县副县长徐永康介绍,“金橘在市场上卖8元,但让游客自己品尝采摘每斤就可以到15元,游客进来体验金橘采摘的乐趣,农民又从中获得了高收益,何乐而不为?”
阳朔的气候这么好,为何金橘都被塑料布遮盖呢?每当游客问起,阳朔桂珠金橘合作社理事长赖玉梅总是不厌其烦地这样解释:过去金橘不盖塑料布,成熟期一旦遇有下雨或霜冻就裂果腐烂,现在盖上塑料布,既能为金橘避雨避寒防腐,又能让金橘长期挂树上保鲜。
在观光采摘的主园区,记者发现,游客们在这里既可随便自采品尝上等的金橘,又可登上观景楼,观看方圆几十里的金橘种植的宏大场面,同时还可以了解金橘栽培种植过程和管理技术等。这对城里的青年人来说,来阳朔旅游,不仅仅享受的是愉悦,而且还可学到许多农业知识。
阳朔金橘产业的形成,既妆点了荒山,绿化了环境,又富裕了一方农民。金橘产业园区内所在的白沙镇,所辖15个行政村,村村建起了三层小洋楼,这不仅大大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而且还成了游客观光的景观。一位30多年前曾到过阳朔的游客感慨:“过去,这山里的农民家家穷的叮当响,真没有想到现在住的比城里人都强。”
从山上沿着平坦的水泥硬面路下行,来到坐落在半山坡间的坪岭村,条条街道宽敞洁净,座座楼房新颖别致。走进农民周长权家,雪白的墙壁配着大理石地面,电视、电脑、洗衣机一应俱全。周长权自豪地说:“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80亩金橘,每年采摘鲜果50多吨,金橘可送市场销售,也可在网上外卖,年获益40万元左右。来我家串门的游客谁来谁羡慕。”
很多地方担心农产品种多了容易出现卖难,但阳朔县的农民没有这样的顾虑。因为阳朔把金橘市场做到了全国最大,物流顺畅。在日销量高达2000多吨的阳朔金橘市场,记者看到,人群中既有商户也有游客。一辆辆满载金橘的面包车穿梭不断,100多家收购摊位交易繁忙。在阳朔县信义专业合作社的摊位前,贩运金橘的老板黎成安告诉记者,金橘收购价每斤在7元上下,日收购量在30多吨左右,每年仅往湖南和江西两省贩运金橘就达900余吨。
漓江两岸的农民,搭上旅游专列,转型变身两栖人
“不看山水剧场,就等于没有游完漓江”。到过阳朔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一年365天,夜夜演出的阳朔漓江山水剧场,由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主导,上演的剧目名叫《印象·刘三姐》。在石山绿水的露天舞台,600名演员的庞大阵容,划起150个竹筏,被几百盏彩色灯光交汇照射,活灵活现地演绎出了壮族人家迎亲娶妻、渔歌唱晚等民族风情和壮乡风物,让中外游客大饱眼福。
白天种菜晚上表演,这对阳朔县田家河村的农民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因为山水剧场利用的是田家河村里的地盘,全村有300名中青年被聘用为剧场演员。从此,这些农民白天种蔬菜,晚上当演员。农民韦学娇说:“我们田家河村紧靠着县城,是市民的‘菜园子’,农民们白天采摘蔬菜一天能赚三四十元,晚上再去山水剧场参加表演,每月工资1500元,合起来一年能挣四五万元。”
“我叫莫桂才,是阳朔县田家河村人……”帅气英俊的小伙子莫桂才,站在山水剧场的舞台上一报幕,就把自己的名字和村庄,宣传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做了近10年报幕员的莫桂才,不仅自己成了明星,也带活了田家河村。过去,靠在田家河岸边的农家菜馆,客源总是稀稀拉拉,一天卖不了几桌饭菜。自打莫桂才当上报幕员后,田家河村边的农家菜馆就慢慢火了起来。尤其是“莫桂才农家菜馆”,过去仅有10几张桌子,现在扩张到了40多张,旅游旺季客人都是坐得满满当当,营业收入翻了4倍多。
在素有“小漓江”之称的遇龙河畔,有个矮山门村,全村50多户人家,2013年把全村150亩耕地全部流转给外村,在遇龙河里搞起了竹筏漂流生意。据村主任刘运岭介绍,过去,村里就有搞竹筏漂流生意的基础,随着游客的增多,竹筏生意曾一度疯抢,相互抬价压价。去年,针对这种现象,村里专门成立了遇龙河漂流有限公司,由政府统一定价,公司组织售票和维护秩序,竹筏按顺序排号漂流,游客秩序也好了,农民的收入也稳定了。刘运岭说,村里还开设了15家旅店,淡季床位100元左右,旺季床位能卖到二三百元,原先农民种地忙活一年挣不到1000元,现在搞旅游人均一年能赚到1.5万元。
九马画山下的旅店,工商资本介入,农舍变“云庐”
“黄布倒影”、“七仙女下凡”、“尼姑斗嘴”、“青蛙跳江”、“20元人民币背景图”等,这些由奇山怪石组成的比较有名气的形状观景,都集中在漓江中游的九马画山旁,由此,这里也成了游客游玩漓江的必到之处。
旅游客源的逐年增多,使九马画山脚下的画山村委也成了社会工商资本瞄准的“热土”,许多企业大老板纷纷前来洽谈合作业务。但党支部书记陈必忠却说:“农村地盘是农民的命根子,原则上是寸土不让,但自己实在做不到的事,也可以引进外商资本。”
2012年以来,画山村委迎来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接客高峰。全村1100户、3600多口人,年接待游客高达200万人次。
游客增多了,客人的吃住需求变宽了,有的需要住简朴的农舍,有的需要住星级客房,还有的需要住豪华套间。而要完全达到这些要求,对于画山村委来说的确有些力不从心。2013年春季,上海高凡公司落户画山村委下辖的杨家村,买断了6户农民旧宅院20年的使用权,利用原始建造的农舍,按照五星级标准,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了装修。竹筒节做的香皂盒,稻草编制的拖鞋,树叉做的钥匙坠……古朴典雅的建筑,搭配上五星级的装饰,土洋结合惟妙惟肖,充分体现出了城里找不到、乡下又没有的独特风格。
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凭借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推动了阳朔农家旅店提质升级换挡。九马画山村委下辖的11个自然村,村村街道整洁,临街的家家户户开设农家宾馆。“你好?欢迎光临农家宾馆……”顺着这温柔亲切的话语望去,前来迎接记者的是画山村委下辖的峞根底村村民廖雪凤。走进楼房,廖雪凤认为记者是来住店,就急忙打开了客房。雪白的墙壁、油亮的地板、洁净的被褥,室内装修和摆饰,一点也不亚于城里的星级宾馆。廖雪凤说:“像这样的客房共有28间,现在是淡季给你一夜算120元,到了旺季一夜要收600元呢!”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