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宁争千载,不争一时(二)

  • 发布时间:2015-02-17 11:30:35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人物档案】

  李燕生,1953年8月出生于北京,研习传统书画艺术达10年之久。他6岁随父亲学习书法、诗文,12岁拜在著名书法篆刻艺术家康殷门下,后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现受聘于北京联合大学,任书画篆刻艺术研究所首席专家、名誉所长,并兼任日本NHK文化中心书画篆刻系顾问、日本武术协会理事、日本东京墨缘会会长、中国海峡两岸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和全日本华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达到了无心无我的境界。此外,著名艺术家如范曾等人的印章,有不少均出自李燕生之手。

  在国内

  廿六载奋发,得诸名家真传

  李燕生的第一位老师,是他的父亲李祖孝。李祖孝曾任山西省平遥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精研书法,篆、隶、草、行、楷,皆有深厚功力。童年时,父亲就教其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让他后来沉浸在唐诗、宋词的美韵中。

  李燕生10岁时随母亲回北京读书,在继续习研书法的同时,又学起了篆刻。12岁那年,一位叔叔把他篆刻的作品送给了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康殷,请其予以指导。

  康殷在制印方面是继吴昌硕之后的第一大家,也是著名的文字学家。听说自己收到的是孩子之作,他连连称赞:“不简单,是棵好苗子。我12岁时还刻不了这么好!”其后,康殷到燕生家里看他:“你为什么要学这玩意儿呢?刻刀和石头是不好玩的。”“我不是想玩的,我想当个篆刻家。”“哦!当篆刻家有什么好?篆刻不是人人都能看懂,也不是人人都会喜欢的,那不是出力不讨好吗?”“我没想要讨谁的好,只觉得制印很美。”“可是学制印很苦!手指要磨破几层皮,结上几层茧!”“我不怕苦!我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好!你这个徒弟我收定了!”

  自此,李燕生成了康殷的第一位徒弟。但当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康殷被下放到河北农村进行劳动改造,不能面教,只能函授。康殷用铅笔画出诸多古印,让其临摹。之后,李燕生将临摹稿寄回去,康殷修改后连同新作业再寄来,循环往复。直到冬天,康殷才得以返京,师生也才有了深钻细研的机会。

  在老师“学篆刻首先要学篆书,然后摹刻精品古玺、秦汉印继承古人精髓,再逐渐形成自己风格,决不可急于求成”的明示下,李燕生直取古人墨迹,反复临摹战国古玺、秦汉印、甲骨文、钟鼎文、秦诏版、汉碑额,以及泰山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1966年~1976年,李燕生临摹古印五六百方,从中吸纳了古代圣贤之精髓。在“中山王铭文”中,他学到了挺然秀丽、灵动自然之风;在秦诏版和汉碑额中,他学到了纵横提按、顿挫急缓、轻重扣弦等用笔之巧;在临摹诸多隶书碑铭中,他学到了空灵飘逸简达之妙。

  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李燕生则以“捡四旧”发端。其邻居一家藏书甚多,红卫兵抄书成堆,点火便烧。对此,李燕生感到如烧己肤,趁人不备从火堆里抽出一些书藏起来。

  在一个废品站里,李燕生发现了一些字帖、印谱以及唐诗、宋词的典籍,立刻如获至宝,好言说服守站的老人,用爸爸给他的生活费买了一小推车的书。有段时间,他听说北京图书馆有好书可抄,便从虎坊桥骑车赶到北海公园附近的北京图书馆去借书看,看到好的章节就抄下来。

  “文革”期间以及后来到工厂当车工的日子,李燕生都是这样在临摹、篆刻、读书、诵诗和创作中度过的。

  1975年,《人民中国》杂志日文版发表了他的篆刻作品《踏遍青山人未老》和《推陈出新》。如此年轻的作者发表如此精美的作品,轰动了书坛。大他15岁的范曾在初见他时,评价说:“年不及20,而冰雪聪明,有少年吴汉槎之誉,为同侪所翘首。”

  1976年,故宫博物院挑选书法人才,老篆刻家金禹民和范曾、刘炳森极力推荐李燕生。院长吴仲超亲自审核,看其作品、人品,察其阅历、能力,又现场考核其书法、篆刻,最终接受李燕生为故宫博物院的书法篆刻专职创作人员。

  故宫博物院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历史文化宝库,博大精深,藏品丰富绝伦,又人才济济。对于虚心好学、矢志直取古人精髓的李燕生来说,来到这里可谓是如龙归海,如鹤冲天。在出色完成故宫展牌、展标、展品之说明书写以及紫禁城内各门牌匾号更新换代和国礼作品创作等正常工作外,他一头扎进故宫里汲取养分。

  历代碑帖和传世大家之作品令他振奋,同时他也深感传统书法之奥妙、高雅,让现代人无法超越。不下极致工夫,不付出极致努力,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因此,他在故宫博物院的10个春秋里闭门谢客、远离尘嚣、倾心修炼,一边追古,一边求今。求今,即向故宫博物院内的专家、权威求教。如向古文字学家罗福颐学习古文字知识,向文物鉴赏家徐邦达学习鉴赏,向精于篆刻的金禹民学习篆刻等。这些专家对李燕生异常关爱,乐于传给他真货、真经。这样一来,李燕生的本领和人缘均与日俱增。

  一天,一位书画界朋友约他去参加一个重要笔会,说不仅润格可观,还有重要领导参加。李燕生回说不去。“为什么?”“这几天要系统研读宋元书画。”“看那些古董早晚都行嘛!”“不,只争朝夕。”“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宁争千载,不争一时!”

  一个偶然机会,他聆听了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请来的五台山高僧、时任中国佛学院大法师仁祥法师讲佛,顿感新知扑面,萌生了拜师学艺之念。仁祥法师看他正直、聪颖,赐他法名“灵觉”。

  “念圆功禅拳传人垂绝,乃口授心传”。据《李燕生书法集》序描述,“燕生深悟拳中三昧,积十数年潜练,圆融贯通,成金刚不坏之身,遂为武林高手”。

  李燕生自幼喜欢音乐,在故宫有接触名流、大家的机会。他拜民乐演奏家赵松庭为师,学习长笛、洞箫;拜中央乐团杨牧云教授为师,学习小提琴;拜国家一级演奏家、著名教授李祥霆为师,学习古琴……正所谓“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艺术相通,互融互励。在一流的艺术殿堂,从一流之名师大家,立一流之雄心大志,付一流之心智汗水,焉有不成一流俊杰之理?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化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美院书画鉴定专业硕士生导师杨臣彬教授撰文评介:“燕生的书法溯源循流,宗秦法汉,自有一股清新洒脱、宁静达观之气韵,结体端庄秀美,行笔流利灵动,秀中寓劲,静中见动,凝聚了儒之雅、道之仙、禅之静、拳之动、乐之韵,可谓中华文化的艺术结晶。尤为难能之处便是燕生的书法技艺,真、草、隶、篆诸体皆佳,为世人瞩目。”

  “观燕生之绘画,山水追北宋之风,梅兰显元明之骨。空灵悠远,禅意沁心。诗吟豪情睿智,画境梦里乾坤,书法刚柔相济,印章妙趣横生。且诗、书、画、印浑然一体,珠联璧合。”对其篆刻艺术,著名篆刻大师夏承焘赠诗称赞燕生:“铁线纵横笔着花,贞珉篆籀走龙蛇。壮夫不屑嗤扬子,可信雕虫有大家。”

  真正的艺术作品,应是专家赞誉、群众喜欢、社会欢迎。1997年,李燕生的篆书作品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美术展》中展出,受到普遍好评。1980年,荣宝斋推荐李燕生为中国当代一流艺术家,参加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又受到广泛欢迎。

  (未完待续,请关注2月21日本报后续报道)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