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助推“高等教育转型”
- 发布时间:2015-02-17 01:30:50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自己传统的权威意识向平等意识转变,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转变,必须由传统的‘一刀切’向教学个体化转变,必须由单纯的执教者向主动的开发者转变。”
“我们渴望老师能把教科书上词汇后面的背景讲清楚,把世界上对这个词汇最新的阐释介绍给我们。”
“一个老师,知识储备越丰富,可供调动的知识越多,运用起来就可能越灵活;自己思维越开阔,了解到的东西越新,才能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
……
这是近日第三军医大学举办的以“科教融合、打造一流教育”为主题的创新教育大讨论专场活动现场。在“长江学者”、总后勤部“科技金星”吴玉章教授的主持下,来自基础部的4位教授和4位学员代表围绕“教育的主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利于科教融合以及创新教育的问题、课堂教学中以及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开展科教融合”四个部分开展讨论。
台上讨论的异常激烈,台下的师生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或手机短信、小纸条等方式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学校罗长坤校长评价道:“创新教育大讨论以科教融合为切入点,很好的诠释了创新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在第三军医大学,“教育与科研必须紧密结合”已形成了共识,树立“科教融合”的办学理念,使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为教育提供不竭动力,以此推进科技与教育协同育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着力加强学员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实现科技与教学的合作共赢。
理念一、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科研方法——
“科教融合”,课堂是起点
作为第三军医大学的教学“主阵地、排头兵”,基础部首先在课堂教学上开展“科教融合”:课堂教学不光打牢“三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同时还要讲学科历史、讲学科前沿、讲学科趋势。
“哲学家也是数学家的whitehead曾讲过,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所牢记、所背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才真正能够被称为是教育。”医学遗传教研室主任白云教授说。
在校党委的支持下,基础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创新性教学的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积极引导各教研室开展创新教育,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开展以科学探究为导向的经典文献阅读、专题研讨课、案例研读课等课程;
——推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授课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由接受性向研究性转变;
——积极推行“学术英语训练”,开展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生化、生理、微生物等教研室已在部分班次部分章节试行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坚持实施外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邀请法国国家科学技术研究中心Giaume Christian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Jonah R. Chan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教授定期为本科生授课。实施本科生国际化“1+1”培养模式,积极与美国国立卫生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不断开阔国际视野,为今后五到十年储备中坚力量。
理念二:同学们在课堂上掌握了理论,也通过了考核,可是此时的书本知识仍然停留在浅层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科教融合”,实践是关键
课堂教学转型了,课堂质量提高了,学生不再为课本和考试所束缚,开始思考一些科学问题。于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校又制订了相应的培养方式,让“优者更优”。
学校鼓励有基础、有兴趣、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提前开展科研能力培养,提前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让本科生提前体验创新的乐趣和科学的魅力。
学校启动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指导老师“导向、导学、导心”的作用,指导学员开展科学研究。基础部就有90余名本科生导师,每年指导100多名本科生进入实验室;举办本科生暑期学校,对本科学员的基本技能和科学素养进行系统培养,为学员提供系统掌握前沿技术的学习平台;在生理、生化、微生物、细胞等学科创新教育实验班;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各种 “学科论坛”和“国际学术论坛”。
学校有许多的“奇思妙想”。每年有40个名额让学生自己报选题做创新活动,被选中的项目,学校会根据其价值投入5千到1万元的资金帮助学生做研究。这样的投入,让学生成长得很快,有的学生本科期间就能做出研究生的项目。
“我们培养学员目标是临床大夫+临床科学家。”吴玉章教授如是说。
理念三:高校的教育教学一定要和前沿接轨,才能真正培养有创新、有创造力的人才——
“科教融合”,压力转动力
经过长期实践探索,第三军医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获十佳优秀论文,取得“军队院校”“西部院校”“医学院校”三个唯一的佳绩;首次组队参加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优胜奖1项,获奖等级和数目均居参赛高校前列;本科生年发表SCI论文近百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12.46;多名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由于成绩突出,该校基础部获“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创新教育经验和成绩在SCIENCE专刊专题介绍。
第三届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吴晓玥同学说:“在指导老师指引下,查找文献、进行实验设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同时锻炼了表达能力、学习交流能力,对我以后的科研道路受益匪浅。”
“我们老师要给学生倒出半桶水,首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需要的‘水’也越来越多,为了保有‘一桶水’,我们不得不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努力地关注学科发展,走向学科前沿,不断扩大眼界,力争把最新的思想、知识和方法及时传授给学生。这一切,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老师们说。(李燕燕 徐虎 本报记者 冯竞)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