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1月份经济金融数据 加码降息降准可能性
- 发布时间:2015-02-16 07:1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截至昨日,1月份主要经济金融数据均已发布。从这些数据的表现来看,都不够理想。业内人士几乎一致认为,1月份经济金融数据为春节后降息降准增添了不少分量。
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8%,且创下纪录新低;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7万亿元,创6年来同期新高。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0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94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71.7%,同比高20.8个百分点。
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数据比较符合预期,但明显低于预期的M2增速,肯定和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不佳有关。央行在2014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2014年货币总量增长平稳适度,基础货币供给渠道出现变化,货币政策工具取代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
外贸数据不佳也支持外汇占款退出基础货币供给主渠道。1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萎缩10.9%,环比锐减16%。其中出口同比下降3.3%,进口同比减少19.9%;贸易顺差达600.3亿美元,继去年11月份后再创新高。
从社会融资规模构成看,直接融资占比明显偏低,对降低融资成本不利:委托、信托等表外融资规模同比大幅缩减,说明房地产等行业资金需求动力不强;中长期贷款占比高,表明各种宽信贷政策还在发力。
M2与外汇占款的不景气,推升了未来降息、降准的可能性。因为未来货币政策还是要集中在刺激经济活动的资金需求,而且靠基础设施投资仍是实现稳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就需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8%,创2009年11月份以来低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3%,为2009年10月份以来新低。这是CPI同比涨幅5年来首次跌破1%,PPI则连续35个月持续为负。
低通胀导致实际贷款利率偏高,从刺激实体经济的需求出发,有必要再次降息。分析人士称,去年11月份降息的作用还需要时间进行传导,因此在降息时点上,央行会认真考量,预计最早也要等到一季度末了。
自2月5日起央行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时隔近三年来首次全面降准,顺应了市场对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趋向宽松的预期。央行希望通过降准来引导市场资金成本降低,缓解中国经济下行压力。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全面降准的启动有助于降低市场化的银行理财收益率,降低存款利率上浮压力,扫清降息障碍,而再次降息或已不远。
1月份新增财政存款激增7000亿元,远高于历史同期,显示财政支出并不积极,这也是造成1月份流动性偏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业界人士认为,宽货币还需宽财政配合。因为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银行风险偏好收缩,货币派生力度不强,宽货币很难传递至实体。因此,在货币放水的同时财政投放也应该积极起来。如此,才能形成水乳交融的局面,稳增长措施也才能够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