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电影搅乱了谁的心
- 发布时间:2015-02-13 00:31:1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电影市场的诡异总是令电影人困惑。
2014年贺岁档期,火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7亿票房让国内电影人目瞪口呆,电影人与电视人的隔空“交锋”还没淡出人们的记忆,最近的综艺电影《奔跑吧,兄弟》10天又收获3.8亿元票房,再次引来激烈争议。
导演冯小刚坐不住了。这个从电视剧半路出家、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导演,在中国电影的“寒冰”时期,以《甲方乙方》的3000万票房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后来《不见不散》“火上浇油”,从此树立起冯氏贺岁电影的大旗。20世纪90年代以来,冯氏电影几乎代表了中国电影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取向。可是,突然之间,不那么像电影的综艺电影成了贺岁电影的票房强势竞争对手?
如果仅仅谈商业
热门的电视综艺节目拥有稳定的观众群和收视率,靠着播映带来的口碑和话题效应,在现实生活和互联网上都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动辄几亿的网络点击量和话题阅读量,意味着换成真金白银的巨大的票房潜力。从《爸爸去哪儿》到《奔跑吧,兄弟》,出乎意料的票房收入便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综艺节目拍成电影在中国并非总能大卖,在这之前,《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我们约会吧》都翻拍过电影,但几乎都成了炮灰,收视爆表的《中国好声音》电影版则像放了一颗哑弹,黯淡而终。倒是《快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票房过亿,让电视人看到商业成功的苗头。
相较于电影大片动辄拍摄一年半载的周期看,在时间几乎等同于金钱的当下电影圈,综艺节目拍摄大电影占足先天优势。以《爸爸去哪儿》和《跑男》为例,《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节目2013年12月27日结束,电影于2014年1月31日公映,前后间隔一个月。《跑男》接档速度更快,节目2015年1月16日收官,电影版2015年1月30日上映,前后仅隔半月。
事实上,制作方完全了解综艺节目电影版之于观众的意义——它本质上是一档付费的电视节目,是一档热播综艺节目的“最后一期”,“趁热打铁”是必须的。而对《爸爸去哪儿》《跑男》这种级别的电视节目来讲,已经在受众中产生足够影响,“收视连续破3、稳居同期综艺节目榜首”就是制作方手握的最大王牌,“最后一期”电影版只不过是载体和终端变了,即使拿到网络上付费点播,也会有观众买单,但不会有这么高的收益。所以像“跑男”这种制作周期短、圈钱快的电影,哪个制作方会拒绝?
电视人热衷将综艺节目拍成电影也是基于大环境,在一个好IP难求的时代,碰上一块肥肉,谁都想分一杯羹,每个节目组、每个制作方都会千方百计地想把产业链拉得长一点,更长一点。拍电影、开发游戏,当全产业链被打通后,通过品牌吸引的人气和流量迟早也都会变现。况且,通过大电影将一档节目影响力提升,会让电视台品牌增值,第二年招商时,节目冠名费自然也水涨船高,而这些环环相扣的附加值,或许才是电视台和制作方们更看重的。
口碑与票房分道扬镳
从结果上来看,《爸爸》和《跑男》都是成功的衍生品营销,是纯到不能再纯的商业贩售行为,赚钱就是其唯一的目的。任何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行为都是伪命题,就连发出批评的冯小刚本人在应对《私人订制》的差评时都堂而皇之地声称“拍这部电影,也是为了拍一部能让华谊赚到钱的电影”,又何必苛责所谓“综艺电影”赚钱不对呢?
然而,一步电影的口碑究竟如何,票房说了不算。
《奔跑吧,兄弟》电影上映后,在经历了一个周末的发酵后,影评网站时光网和豆瓣上的观众评分骤降至4分和3.2分。此前斩获将近7亿票房的《爸爸去哪儿》的观众打分则分别是5.6分和6.3分。
显然,这是带着赚钱冲动拍摄的电影。虽然赢得了令人咋舌的高票房,但这给电影的专业性乃至电影本体带来的挑战不言而喻。
电影制片人关雅荻对媒体表示,《跑男》电影上映时间经过精密计算,它是在综艺节目到达高潮刚收官之际,严丝合缝地上马大电影,而且档期刚好和中小学生寒假相吻合。在前期长达半年的电视宣传铺垫下,燃起了票房的聚合爆发。甚至可以假定《跑男》电影做了长
达半年的电视宣传。
同时,今年整个贺岁档“死气沉沉”的局面下,《跑男》电影让大盘又再度热了起来。《跑男》上映前后有8部新片,但具有竞争力的只有《熊出没2》《喜羊羊7》和《坚不可摧》。上映首日《跑男》35%的排片领跑,让连续一周排片超过45%的《霍比特人3》骤降了20%。《熊出没2》和《喜羊羊7》的观众群相对更低龄,最终上映首周的《跑男》拿下2.29亿票房,成为近期成绩最好的国产片。这些“硬数据”也为它攻城略地地拿下了后续的更多排片。
这些因素,都给《跑男》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中国电影市场问题多,但机会更多
综艺电影能够获得市场认可,自有其道理。综艺节目长达半年的热身,积累了大量人气,有着天然的观众基础。在投资回报率上,可谓有着天然的优势。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综艺电影无疑是一条搅局的“鲶鱼”。
《爸爸去哪儿》《跑男》这两部代表性作品,其实皆脱胎于韩国原版。但为什么原创地的韩国人没有想到这招呢?电影市场研究者蒋勇认为,韩国的电影人还是遵从电影的操作手法,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韩国一年制作的电影有几十部,相对已经饱和,而且影院每周都有大量优秀作品上映,烂电影根本没有竞争力。
据了解,在韩国大型电影制片公司的银幕垄断问题饱受抨击的当下,即便一些口碑上佳的影片,都可能因占太多银幕成为众矢之的,更何况一台“综艺节目“。而中国很多片方以超低票价进行促销,这在韩国属于恶性竞争,这样做的电影公司将无法在业界生存。
再进行简单对比一下,中韩2015年1月21日到1月30日10日之内上映影片情况,韩国上映新片42部,如果算上所有在映旧片,这一时间段韩国上映电影总数为600部。但电影观众基数大得多的中国同一时段只上映14部新片,从时光网能查阅到的信息,这一
时间段全北京在映影片数量为55部,其他城市只少不多。韩国电影观众面临的选择比中国多太多,综艺节目要进电影院面临竞争之激烈难以想象。
与电影产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内地的银幕数不断攀升,三四线的影院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迅速发展的影市亟待大量高质量的内容来填充,但连同进口片在内,2014年总共上映的电影总量才仅仅300部,平均
到每个月才25部片子。刚才的数据却现实,韩国10天上映的电影就达42部。
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正迸发出强劲的活力。互联网时代,更多资本、人才跨界进入电影领域的同时,也促成了业态的多元,未来中国电影业还将呈现更加开放竞争的市
场格局,观众对提高影片水准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传统电影人面临危机的同时,也面临转机,有品质、有诚意的电影,不缺投资商,更不缺用脚投票的观众。如果只是抱残守缺,恐怕只会把电影市场的份额拱手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