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公共文化服务有了指导标准

  • 发布时间:2015-02-12 09:09:14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一份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文件,近日下发到各地区、各部门。这份名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了全面部署。与《意见》一同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以下简称《标准》),对各级政府应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硬件设施条件、人员配备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业内人士指出,《意见》和《标准》的出台,将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标准体系的建立,进一步点燃寻常百姓文化生活的热情。一个个改变乡村面貌的农家书屋,一所所各具特色的文化馆站,一座座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一架架覆盖城乡的网络桥梁……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将得到“兜底”保障,“老少边穷”地区将成为精准扶贫对象,演出和电影票价将以亲民价格呈现,这些将不断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

  标准体系:力促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在此之前,各地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服务什么、服务多少,各地标准不一。此次出台《意见》、《标准》),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永恒表示,《标准》是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国家标准兜底线,地方标准促特色”的分级保障思路。

  譬如服务标准对于“观看电视”这一项,要求“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参与起草工作的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标准化看似是政府管理的一些强制性的意见,但实际上对公共文化的服务是非常有利的。”他建议《意见》之后还应该出台一些细则,“因为中国各地经济发展差异特别大,对不同地区要给予不同的政策倾斜。”

  目前已经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广东唯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东莞市,在标准化建设方面颇具特色。东莞的外来人口数量远远大于本地户籍人口,这也成了东莞市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突破口。为此,东莞以定向招标的方式,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标准、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标准三项标准,委托给专业机构进行研究定制,据悉,于今年年底之前可以结项并实施运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评价说,“东莞模式”实现了跨地区、跨部门,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和引领性,值得借鉴推广。

  打破“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服务模式

  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及政策的支持,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许多专业化的社会组织以更加专业、更加贴心的方式为人们提供文化服务。这意味着,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模式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以前那种“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服务模式将被打破。

  据报道,各地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方面进行了成效探索和实践。成都市、江苏省无锡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都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天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文化社区”,等等。

  据记者了解,重庆市去年在5个区县开展实施了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的试点,深受欢迎。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彭泽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5这一措施将在全市全面推开。过去存在的一系列棘手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购买对象不分国有民营,面向全市所有演出团队。购买内容包括歌舞、音乐、戏剧、曲艺、杂技等剧目,每年市级为各区县、区县为各乡镇、乡镇为各村购买,原则上分别不低于10场、4场、4场。可采取比选、招标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并按整台剧(节)目表演时间长短、兼顾节目形式和演出人数实行补助,所需经费由财政预算、分级负担。考评承接主体完成演出服务情况,结果作为支付购买经费、下年度续签合作协议的重要依据,对不履行合同或演出服务效果不好的团队实行“黑名单”制,取消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资格。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熊海峰对此评价说,社会参与、简政放权、引入市场机制,激发了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政府、社会和群众自我等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让更多力量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推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格局。

  财政保障标准:确保经费保障标准与保障内容的有效对接

  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制度的研究制定中,财政保障机制的确立和完善一直是关键问题。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主任傅才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标准》既是一个“底线标准”,同时也是一个“弹性标准”。“底线标准”对于财政保障机制即是一种硬性标准,是以标准化推动东中西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手段。通过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标准,建立中西部特别是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底线,带动中西部地区尽快赶上全国整体发展步伐。

  傅才武表示,要坚持量化与可操作性原则。文化服务大部分是内容产品和过程产品,可量度性较差,这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但要保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每一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财政投入又要求必须是可量度的,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的、可量化的财政保障标准,为文化事权的支出划出准确的“数字”标尺。为此,应广泛收集我国主要文化机构的经费数据,作为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标准的依据,确保经费保障标准与保障内容的有效对接。财政保障标准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一样,只是一种相对标准,会随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公共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和公民文化需求的发展变化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同时财政保障标准本身也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检视、评价、修订和完善,使之成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杠杆。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