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卢文标:两个行当勤操持

  • 发布时间:2015-02-05 04:34:16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记者 颜伟杰 通讯员 吴警兵

  冬日的清晨,山里特别冷。磐安县冷水镇潘潭村的卢文标,放不下地里的浙贝母,在满地白霜的地里查看他那些宝贝疙瘩。“看,有的都已经抽芽了。”卢文标一畦畦仔细地找过去,碰上刚刚露头的浙贝母苗,心里难以抑制地激动,这可是他们家一年里最主要的收入。

  这几年,县里扶持潘潭村种药材、种生姜,还建起了专业的合作社,村里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一亩浙贝母,收成好的,能赚上万元。种了半辈子地的卢文标好几次想豁出去试一把,但他犹豫过,种药材的投入大,浙贝母种子价格常年在每斤30元上下,一亩地种上五六百斤,成本就超过了万元。

  “现在药材收购价格稳定,县里又有技术指导,亏不了。”去年初,在潘潭村村支书卢荣根劝说下,卢文标壮着胆子,向镇上的信用社贷了五万元信用贷款,学着种起了浙贝母。犁地、买种、按苗……

  可是,当等他把家里的三亩田全种上了,贷款和家里的一万多元积蓄也都花得差不多了。“压力挺大的。”53岁的卢文标说,去年过完年,他几乎每天都要去地里,看着浙贝母一点点长大,才渐渐松了口气。

  过了立夏,是算收成的时候了。“三亩地种下去是2000斤种子,收上来1500斤药材,算不错了。”卢文标说,药材市场的收购价是每斤60元左右,他辛苦半年,卖了93000多元,值了!

  拿到钱,还了贷款,卢文标心里的不安总算落了地。尝到了甜头的卢文标,去年11月,又流转了亲戚的两亩地,贷款买了3000斤种子。“现在有经验了,种得比去年顺手多了。”卢文标说。

  卢文标的老伴告诉记者,收完一季浙贝母,剩下的小半年,他们两口子趁着好天气还扯了2000多斤的土索面,并以每斤五元的价格卖给了村里的合作社,“我们不操心销路,听说合作社会通过网络卖给全国各地。”

  信息经济无意中给卢文标和潘潭村带来了惊喜,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随着“潘潭土索面”在互联网上声名鹊起,现在潘潭村重新拾起扯土索面这门手艺的农户已有300多户,全村的土索面年产量达到了300余吨,“仅这项收入就可为潘潭村人均增收3000余元。”卢荣根说。

  “现在村里赚钱比外边打工容易多了。”卢荣根说,村里天然的生态优势,加上省市县各级的资金、技术等扶持政策,现在全村480多农户有400多户种上了中药材、生姜等经济作物,农闲时还能扯扯土索面,“2014年全村的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2000元。”

  磐安:发展新型种植技术

  2014年,磐安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38元,同比增长12.2%,增幅比全省平均高出1.5个百分点。四项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7041元,同比增长10.0%,占可支配收入的58.0%;家庭经营净收入3476元,同比增长10.6%,占可支配收入28.7%;财产净收入64元,同比增长5.2%,占可支配收入0.5%;转移净收入1557元,同比增长28.7%,占可支配收入12.8%。

  磐安县农办介绍,得益于今年的天气良好,全县茶叶、药材等农产品都是增产增收,是近几年来收入最好的一年。与此同时,高山茭白、甜玉米、四季豆、辣椒等高山蔬菜在各乡镇的发展也全面铺开,结合套种、轮作等新型种植技术,农民增收明显。

  另外,本地务工农民工工资上涨,企业离退休和养老金的普调,最低保障金的提高以及失地农民保险制度的落实,都成为稳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