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粮食“十一连增”,为何还要“马铃薯主粮化”

  • 发布时间:2015-02-04 01:31:2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日,有媒体就社会关注的“马铃薯主粮化”采访“长期关注粮食安全的学者”认为:“这标志着,我国的粮食储备肯定出现问题了。只是中央不明说,将问题捂住。”

  如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理应得到第一时间的解读澄清。本报记者今天采访了农业部马铃薯主粮化课题组负责人、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戴小枫,请他就粮食“十一连增”之后、为何还要“马铃薯主粮化”作出理性分析和判断。

  马铃薯主粮化的好处数不清

  科技日报:粮食安全既维系“国计”大事,又牵连“民生”细节,是老百姓关心的头等大事。作为知名农业科技专家,您对“粮食储备出现问题”,尤其是“将问题捂住”等说法,有什么样的基本判断?

  戴小枫:马铃薯主粮化肯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但它本身还真和粮食储备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粮食储备涉及另一议题,这里不作专门讨论了。

  至于“将问题捂住”,更属子虚乌有。事实恰恰相反,马铃薯主粮化正是直面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所采取的最为有效的战略举措。它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收益、改善国民身体素质、优化生态环境,都有显著积极作用。可以说,马铃薯主粮化的好处,数都数不清。

  中国人为何“不把土豆当干粮”?

  科技日报:马铃薯这么好,在中华饮食文化圈之外的其他地方,几乎都是主粮;唯独在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拿它“不当干粮”,这是为什么?

  戴小枫:马铃薯是外来物种,400多年前从中美洲传入之后,中国人就一直“不把土豆当干粮”。我们分析,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的主食“四大件”——北方人习惯吃的馒头、面条,南方人习惯吃的米饭、米线,都需二次加工成型,而马铃薯粉由于不含面筋蛋白,就不像小麦粉那样可以轻易做成馒头、面条,更不像稻米那样可以做成米饭、米线,顶多做成粉条当副食吃。而在西方,土豆泥、薯片甚至是未经加工的土豆块直接蒸煮熟,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主食。

  市场倒逼马铃薯主粮化

  科技日报:中国人把土豆当菜吃,一吃就是几百年;现在粮食“十一连增”了,反而提出马铃薯主粮化,这恐怕是社会上有人对此产生疑虑的主要原因。

  戴小枫:其实前些年已有专家提出“小土豆大产业”,建议主粮化,但只是零星的建议。而马铃薯主粮化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举措提出,是市场倒逼出来的。

  我们国家已经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中国人的饭碗是端在自己手里的”这一基本判断没有错。但与粮食连年丰产同时,粮食进口量也连年递增。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首次提出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的目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再次确认这一目标。但事实上,到2014年,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87%。

  不过,目前业界对于95%红线争议较大。一方面,因为粮食统计口径中,除了稻米、小麦、玉米三大口粮之外,还包括进口最大宗的大豆,如果把大豆拿出来单算,应该说进口的口粮数量并不大,口粮基本自给的要求和现实状况是吻合的。另一方面,粮食自给率下降,是居民消费升级、参与国际市场、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专家普遍认为,95%红线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在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内涵与10年、20年前不完全一样了。所以,保证粮食、尤其是口粮的较高自给率是底线;未来要进一步满足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减轻环境与资源压力,适度进口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甚至口粮,将不可避免。

  伴随粮食进口量连年递增的,还有一个奇特现象:最近三年马铃薯的进口量连年增高。这逼迫有关决策层警觉:“连土豆都要进口吗?”同时催人思考,由此探索出可能的解决之道。

  中国人缺什么它就有什么

  科技日报:中国话的语境中,“饮食”常和“风俗”相联,构成“习惯”,是很难改变的;而饮食中的主食,更显其顽固性。那么,用什么来说服国人“把土豆当干粮”呢?

  戴小枫:所谓主食或主粮,有一个简单认定法——吃饭时端在手里、拿在手里吃的叫主粮,盛在盘子里放在餐桌中间的叫副食。按国际通行说法,主粮有“四大”:大面积、大规模种植,有足够大的产量,能够在比较大区域内长时间储存,具营养价值而被大部分人喜欢吃。

  用此标准衡量,马铃薯的表现没有一项不优秀。

  目前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大数约8000万亩,虽跟玉米的5.5亿亩、水稻的4.5亿亩和小麦的3.4亿亩不在一个量级,比大豆的1亿亩也有差距,但肯定算是大规模种植。

  按目前国内平均亩产一吨计算,全国马铃薯产量大数在8000万吨左右,折合马铃薯全粉约1600万吨,相当于全国夏粮总量的1/6。而世界平均亩产水平为1.2吨,发达国家则将近3吨,最高可达8吨。这跟我们不好好种它、不用好地种它、不选用高淀粉含量品种(因为菜用)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产量潜力极大。

  主粮至少要能做到周年存放,而耐存正是马铃薯的强项。马铃薯经脱水干燥后磨成粉,称为马铃薯全粉,一般能存七八年,远远超过米、面和玉米。收购商愿意收,易存放,损耗小,好赚钱,是一个不得了的市场优势。

  至于营养价值,可以说不起眼的小土豆“浑身都是宝”:跟现有三大主粮比,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所以热量低,总糖量也低,特别适合于“三高”人群;但膳食纤维含量高,特别适合于“十男九痔”的国人;同时人体必须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高,尤其是中国人容易缺乏的钙、硒、铁、锌等,“中国人缺什么它就有什么”。

  所以,马铃薯主粮化将带来中国人的“膳食革命”,把土豆当主粮吃,可以强健中华民族。

  马铃薯主粮化具有全局性意义

  科技日报:吃土豆有这么多好处,慢慢把它当成主食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说马铃薯主粮化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举措呢?

  戴小枫:在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重压之下,相关决策层思考:我们的农业是不是可持续的?

  目前,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占总量的30%强,农业用水则占近70%,而且其中有效用水仅占1/3。以现有三大主粮为例,水稻、小麦、玉米都是高耗水作物,其中,小麦一季生理需水100方,玉米为120-140方。把这一基数乘以它们的种植面积,得出天文数字的耗水量,还不考虑其2/3的浪费。

  特别是在华北“漏斗区”,约5500多万亩的粮食主产区,为了浇地上的庄稼,地下水采到几百米深,形成地下“漏斗”,导致降水、地面径流和地下水“三水”失衡,不能循环。

  而土豆恰恰是耐旱、耐低温、耐盐碱同时生长期短并高产的作物。土豆另一个强势优点省工,在当今中国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用工难”问题普遍而突出,“什么省事就种什么、怎么省事就怎么种”是从南到北无可避免的通病。

  土豆宜作的第二块区域是著名的“胡焕庸线”,即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的一条基本直线,气象学上为干旱半干旱地带,普通农作物的有效积温也不够,有大片潜在农田都没动用。

  还有第三块南方冬闲田,大概有2.7亿亩,其中能够用于种马铃薯的至少有1.7亿亩。

  这三大块,加上现有8000万亩,全国新增2亿亩马铃薯种植面积是有把握的。这2亿亩,不与其他三大粮食作物争地、争水、争人工、争肥、争药,按亩产平均两吨计算,一年收获4亿吨专用马铃薯,折合全粉8000万吨。这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新增了一个夏粮,这是了不起的贡献——既缓解了粮食安全压力,又调整了种植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说它具有全局性意义,毫不为过。

  (科技日报北京2月3日电)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