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游走在社会边缘的“试药人”

  • 发布时间:2015-02-03 09:4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许多人并不熟悉”临床试药人”到底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任何新的药物是要经过人体临床实验研究才能成为药品,这是药物研究的必经过程。

  人体临床试验,这必将或多或少给试药人带来难以预料的健康影响,甚至生命危险。试药人之所以冒着风险以身试验,他们多数是为了背后不错的报酬。

  《经济》杂志记者,经过一个月的跟踪采访,他们到底是如何试药的?又有着怎样的经历?试药行业究竟隐藏着多少的利益空间?

  试药群体:活跃在“黑夜”

  试药人群体非常神秘,许多试药人不愿意向别人提及自己在做试药,甚至对自己的家人,都谎称“在外面出差”。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中,他们都有同样的归属——“临床试药QQ群”或者“一期临床试药”微信公众平台。

  记者在微信公众号里面搜索“一期临床试验招募”,出现12个公众号;在QQ群中搜索“临床试药”,共有53个群出现,而且根据群里面显示的数字,每个群里面至少有100人。这里面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试药人,通常是以地区来建群,有的试药人潜伏在好几个试药群中,方便随时待命。

  每天晚上7:00—12:00是“临床试药群”的活跃时段,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各种与试药有关的话题:“最近有活吗?”“有没有靠谱的?”等。

  记者以想要参加试药为由加入了北京临床试药群,通过一个月的观察了解发现,几乎每天都有试药招募的信息出现。消息一出,群里10秒钟之内,必然有人回复愿意报名。当出现大家没有接触过的试药项目时,会有人在群里问毒性有多大等。

  一般发出的招募项目是以治风湿、治糖尿病、避孕药、降血压等为主的类似试药。招募信息都会明确写出试药名称、试验时间、支付金额、年龄、体重指数以及其他参加试药必须满足的条件。

  不仅如此,QQ群的管理也非常严格,一旦出现与试药信息无关的消息出现时,立即会被群主屏蔽掉。“这样是为了不影响试药人的日常生活。” 网名为“老兔子”的群主如是说。

  记者经过与他们交谈发现,群里试药的人群可以分为3类,一是全职试药,即自身参与试药,并且负责招募试药人;一是兼职试药,即自身参与试药,但也有固定的工作;另外一种是“特定”试药,即每逢节假日,急需钱的时候才去试药。

  “老兔子”就属于第一种。他几乎一天24小时都在线。4年前,他开始从事招募工作,发现对身体并无大的伤害,自己也偶尔参加试药,到现在已有8次试药经历。

  “老兔子”深知试药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包括研究者、伦理委员会、申办者、监查员等。在整个试药系统中,“老兔子”所扮演的角色是独立于医院和药厂的第三方,一旦医院或药厂有相关试药人的招募需求,“老兔子”会第一时间知道,并且公布在群里。

  “试药和招募一起做,的确有些忙,但是很充实。”“老兔子”说。

  群里120名试药人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老兔子”这般八面玲珑。他们中的一部分属于第二种人,每天依靠着群里出现的招募信息,然后和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协调,从而确定能否参加试验。

  网名为“文科”的群友就属于这一类。他是一名快递员,偶尔有合适价格的试药时,他就会请假去参加。“送快递太辛苦,而试药赚钱快而且轻松。”他这样告诉记者。

  另外一种是记者最近才接触到的,他们为了过年能体面的回家,所以想通过试药来赚一笔快钱。他们说,只有节假日时有“需求”的时候才去做。一有消息,他们就立即出动。

  一位试药人的自白

  2008年4月,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试药。记得当时自己做保安,一个月的工资也就1800元,根本不够在北京生存。在向朋友抱怨的时候,朋友说有赚钱的门道,于是,试药生涯就开始了。

  所有的试药,都有统一的流程:体检、签知情同意书、入组、试药、出组。

  第一次试药可害怕了。我当时的顾虑非常多,“会不会试药把自己试坏了?”“会不会留下后遗症?”“这些药的毒性到底有多大?”……但当我随着那位朋友一起到医院大厅时,看到大厅里面那么多参加试药的人,心里也就释怀了。

  第一次试药之后并没有任何不适,更加坚定了我试药的步伐。主要是报酬还不错,平均15天就能至少赚3000元。到现在已有7年的试药经验。从这么多年的试药经验来说,我大概能知道什么样的药可以试,什么样的药不能试,也不像以前那么盲目。一般情况下,钱多的,体内残留的毒素就大;钱少的,经过几天,或者几个月,经过身体的排泄就能排出去。

  试药最让我害怕的方式就是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静脉注射就意味着要在一天内频繁的抽血,而且方便抽血的静脉留置针也一直存在于胳膊上。

  早上9:00,首次注射开始。

  5分钟后,护士来抽血5ml。

  10分钟后,抽血10ml。

  20分钟后,抽血40ml……

  上午10:00,根据试验的要求,医院定时送来饭菜;饭后30分钟,再次抽血。

  11:00,再次吃饭,然后按时抽血。不需要抽血的时候,熟悉的试药人会聚在一起聊天或者打斗地主。

  直到下午6:00,再次抽血,这时饥饿感和抽血带来的虚弱感让我已经不想再多说一句话,只等通过睡眠来恢复消耗的体力。

  如此循环了2天,试药人没有不良反应就回家休息一周,再到医院进行后续的回访,这次试药就结束了。在医院4天能拿到3200元,这样的报酬,我觉得很划算。

  起初我们这些试药人圈子很小,几乎都是人带人的方式,而且试药的主体98%是外来人口,包括打工的、保安和做体力劳动的,还有一部分是学校20岁左右的学生。

  近些年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人们更加容易加入这个群体,2010年之后,网上就有各种试药群,大学生群体的加入并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我真是为这些孩子们捏了一把汗。

  他们和当初的我一样,刚开始试药时很茫然,并不会去关心药物的毒性。我在2014年试药的时候,遇到过三次大学生情侣来试药的情况,而且是同一对情侣。通过和他们聊天发现,他们会为了买个苹果手机来参加试药,用身体来获得攀比心理的满足感。我反正已经结婚生子,就算试药有什么毒性和危害,那也只会发生在我身上,不会害了下一代。他们还小,以后的人生还很长。

  试药人的心酸

  “每次试药以后会后悔吗?”记者问道。刘海(化名)刚想开口,又闭上了嘴,停顿了5秒以后,他轻轻回答道,“不后悔”。他接着解释道,一方面,试药门槛低。每一次试药所用的时间平均在15天,收入却至少是3000元,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这比在外面打工轻松多了”;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自己的身体也并未出现问题,“性价比很高”。

  记者问道,有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生总是这么跟我们说,”刘海嘴角轻轻上扬,“其实谁会这么想,还不都是为了钱。”

  他说自己做的这一切“全都是为了孩子。”“最多的一次试药拿了将近一万元,当天就给孩子买了他最想要的平板电脑,说是对学习有帮助。”可是刘海也有他的无奈。“开家长会,孩子却不愿意我参加,总喊他妈妈去,因为每次我去,别人都会把我当作他爷爷。”刘海搓了搓自己因抽血次数过多而逐渐瘦削的面容,揉了揉深陷的眼眶,又撩了下已经全白的头发。

  “其实我也不想再做这个了。”刘海并不经意地说出这句话“其实就是上个月,我有个朋友在南京一家三甲医院试药时,心跳当场就停止了。”刘海闭上眼,嘴唇有些抽搐。“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医院给试药人家属赔了一些钱。”

  “我还有一次试药。这次结束我就回老家,开个旅馆,挣安稳钱。”刘海微微垂下头,说话声音越来越轻,似乎在自言自语。

  刘海说,试药人所的报酬对比药厂真正发放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抽空的钱不仅有招募人的一份,也有值班医生的一份。“实际上,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如果我们最终能拿到3000元报酬,药厂给的一般是20000元/人;如果我们拿到6000元,那么药厂给的最少是50000元/人。”

  难道这些试药人只能生存在“食物链”的最底层吗?记者就此咨询了北京市浩东律师事务所张春杰律师。他告诉记者,我国并没有保护试药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国内规范试药行为的只有一部《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但这部《规范》并不具备强制作用,涉及的规范对经济补偿金额并无明确标准。

  就算出现事故,受试者提起诉讼,试药人也会因为没有证据表明损害结果是由该药物直接引起的而败诉。即使鉴定报告证明对受试者的损害是由试药引起,也无法依据相关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进行索赔。“应将该规范上升为法律法规,使之具有强制性,更好地保护试药人合法权益。”张春杰说,正因为有漏洞,不规范,风险高,才导致“层层剥削”的现象产生。

  当你撕开阿司匹林药片的薄膜,就着热水将它吞服下去的时候,可曾想到这一片药粒背后承载了多少“试药人”紧张与不安?对于游走在社会边缘的“试药人”,无论他们试药的初衷如何,在伦理上得到尊重,并能够拥有一份保险保障他们的未来。(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经济网)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