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新常态下金融该如何创新

  • 发布时间:2015-02-03 09:16:11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常态下金融创新的逻辑与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是一致的。金融市场适应新常态经济特点最大的创新逻辑,是历史地、辩证地认识经济的阶段性特征。

  现阶段证券市场需要切实创新有利于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而不是创新仅为活跃市场交易的虚拟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使金融创新为更有效率和质量的新常态经济增长内涵服务,提供有利于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服务;适应新常态经济特点的证券市场的创新要有利于发挥证券市场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有利于各领域的上市企业做大做强,为股东创造回报推动经济发展,而不是以为国企解困、为上市企业圈钱、为最后一公里财务投资人退出为目标。

  要遵循为实体经济服务和实现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的新常态经济金融创新的逻辑,还需要达成多方面认识上的共识。

  金融机构不能以无风险约束的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需要达成金融机构不能以无风险约束的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共识。

  如果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是最赚钱的行业,利润一直保持高于GDP增长,高于行业平均利润增长的态势,可能带来两个结果。

  一是导致产业空心化。因为短期金融产品的投资活动比较容易达成金融机构无限追求无风险约束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所以金融机构有非常大的动力经营大规模变相揽储的金融理财的所谓影子银行活动,而没有动力向实体经济配置资金。出现严重资源配置错配加剧金融风险的同时,实体经济空心化将不可避免。

  二是导致本应是资源优化配置中介的金融机构变成资金的占用主体。为了满足因为自我膨胀太快导致的资本金要求和坏账拨备规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除了通过影子银行业务直接占用资金外,都千方百计寻求上市融资、频繁增发融资、发债充实资本金。金融机构的各类融资活动使自己从资源配置主体成为资金的占用主体,资本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被严重扭曲了,导致在空前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出现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短缺、实体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没有缓解的迹象。

  培育创新企业的资金支持制度

  需要达成培育创新企业的资金支持制度创新的共识。

  通过上市来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的初期发展是一个误区。据报道,正在进行的发行条件相关条款的修正,将“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修改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理由是某些新业态企业或成长期企业,虽然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但暂不具备盈利能力,或财务状态不够良好,而这类企业可能具有发展前景。事实上,新业态企业的生命力就是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生生死死的挣扎中脱颖而出。过早让不盈利的企业上市,是拔苗助长可能会重复纳斯达克IT泡沫的覆辙。实际上21世纪初的IT泡沫危机教会了美国创新企业初期要远离华尔街,同时培育了成熟的初期以天使、风险为主,中后期以不同阶段股权投资为主的新业态企业的融资体系,Twitter、Facebook都经历了这样的成长过程最终成为市场的赢家,阿里巴巴也是经历这样的资金支持链条的培育,15年后成功上市,而不是在发展初期就包装上市。硅谷正在成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基地,无数的IT创新企业都积聚硅谷而不是纽约,与硅谷地区成熟的天使-风险-PE的融资培育体系直接相关。

  将“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修改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可能违反新业态企业的发展规律,也可能误导投资人,加剧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弱化二级市场的长期投资性。如果未来退市制度实施,出现大规模退市公司,也会对投资人造成损失。

  支持新业态企业的发展,应该借鉴硅谷重在上市前培育和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体系,而不是推动早期上市。推出三板市场的初衷就是为未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对接股权投资基金的平台。包括创新创业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挂牌三板市场可以公开展示其发展潜力和成长性,有利于各层次风险投资和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选择。如果能有数千家甚至上万家创新创业公司在三板挂牌,其中相当部分能得到股权投资人的青睐,就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新常态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大贡献,也为主板市场培育了更多真正合格优质的上市资源。当前,切忌把三板市场做成纯交易市场,使之沦为“钱”赚“钱”的虚拟游戏。对三板市场上的公司也不应该承诺转板上市的时间,因为创新创业的公司短期并不合适上市。

  须符合证券市场的基本规律

  新常态下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逻辑也要达成符合证券市场的基本规律的共识。

  通过资本市场解决企业“融资难”的思路是对资本市场功能的一个误解。一般企业“融资难”主要是指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信贷作为短期营运资金很困难。资本市场是一个长期投融资市场,一般是比较成熟的公司确定了更长期的发展机会和战略,寻求上市借助资本市场作为长期发展的融资平台,实现更长期发展战略。企业的短期营运资金依靠资本市场融资绝对是一个严重的期限错配的概念。

  依靠中小企业上市解决“贷款贵”是一个错误认识。在成熟市场上,企业一般会首先在债市融资,上市融资是其次的选择。原因之一是,债市的融资成本低于上市的股权融资成本。上市股权融资实际上是公司与股东建立了一个长期的契约关系,这个关系是建立在公司的信用基础上。今天公司借助投资人的资金经营发展,未来只要不破产不退市,公司都要为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给股东创造回报努力。所以公司上市除了发行上市阶段的费用以外,未来每年监管披露要求的相关支出,特别是对股东长期的分红回报,总量是大大超过债权融资成本的。国内资本市场长期以来没有分红的文化,更缺乏“契约精神”,所以除了一次性的手续费,发行上市变成不用还钱的“圈钱”活动,不仅是低成本简直是无本万利。为了解决“融资贵”而推动企业上市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如果企业认为上市是“便宜”的融资,实际上就是做好了上市“圈钱”不准备给回报的打算,这样发行上市对培养企业的契约精神,对企业未来注重主营业务的经营发展,相信也不会有实质性的作用。

  不应推动太多的“交易产品”创新

  新常态金融创新需要达成不应推动太多的“交易产品”创新的共识。

  据报道,证券市场缺乏投资工具,推出更多交易性的投资工具可能是近期创新的一个重点。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概念误区,如何定义“投资”工具。只有交易价值没有实际价值的“金融工具”是“投资”工具还是“投机”工具?如果要增加国内市场的“投资”机会,培育大量的“优质”上市公司,使不论经济处于周期增长的哪个阶段,都有可供选择的具有“投资”价值的,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股票或者证券投资组合,这才是风险最可控、投资机会可不断创造的创新发展思路。而且大量衍生工具推出分流资金,并不利于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向实体企业配置资源的投资活动。对脱离实体经济太远的“钱生钱”的伪创新产品,包括纯粹放大资金的杠杆性交易产品,还是不要大开绿灯为妙。

  适应新常态经济特点的金融创新还需要达成很多方面的共识。比如,金融服务应该有利于推动以包容和分享为特征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而不是仅仅有利于少数人财产性资产的增长;金融创新应该有利于发展证券市场最基本的“三公”市场秩序的制度性建设和完善,推动依法治市等等。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