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芳:守住一份承诺
- 发布时间:2015-02-03 08:31:40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冯建伟通讯员罗昊
新年刚过,听到“中国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着手搭建行业平台的消息,记者再次走进雏鹰总部,采访集团董事长侯建芳,听他说往昔,谈构想。
在侯建芳素色调的办公室内,除了办公桌椅、小沙发和橱窗之外,只有墙上挂着一块写着“诚信赢天下”的匾额,和一幅雪山静水的风景画。有人说,侯建芳和他的雏鹰农牧是“中国梦”在中原大地上的写实版本,而反复品读这个版本时,我们的强烈感受是:雏鹰农牧的财富传奇缘于一种信念的坚守——因为要守住对农民合作伙伴的承诺,他们在市场风雨中坚持到了“来得及成功”;因为要守住“让消费者吃上安全肉”的承诺,他们构建全程可控的全产业链;因为要守住回报社会、保护产业的承诺,他们酝酿搭建行业平台,让上下游的企业抱团应对“猪周期”。
农户赔钱雏鹰有责,让农户赚到钱是硬道理
侯建芳以200元养鸡起家,以养猪发家而成功上市的经历,在他的家乡河南新郑市可谓尽人皆知。这个生于1966年的农家子弟,于1988年在自家院中开始养鸡,后来建立雏鹰养鸡场,2003年他正式组建成立“河南雏鹰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一职,现为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喜欢称自己为“养猪的”,他创立的雏鹰模式已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多方共赢的成熟模式,成为业界的标杆。
侯建芳的第一次创业,是在1988年,高中毕业后的侯建芳1分之差没考上大学,为了脱贫、改变生活面貌开始养鸡,他自费100元去郑州牧专读了为期23天的畜牧培训班。
没有场地,最初只能在家里养,后来还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把养鸡事业从家中搬到了村头租来的40多亩地上,在1994年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养鸡场,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1995年一场鸡病袭来,侯建芳的养殖业受到严重打击。“5000多只鸡死到只剩下700多只,打击很大。”前几年赚的钱,基本赔光了。
但是,侯建芳坚持了下来。靠着自己对养殖业的理解,和自身的韧性,他在1996年迎来了火爆的市场行情,公司经营获得转机,稳赚了一笔。
直到2004年,侯建芳开始养猪,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开始规模化养殖”。
在创业的年代里,侯建芳并非一帆风顺,2003年的非典、2004至2005年的禽流感,2006年的高热病,时刻不在考验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但他却凭借自己创建的一套模式,一步步扛过来了。一路走来,见证了无数的养殖场、散户倒下,侯建芳对他们的评论是:“没有来得及成功。”
业内不少人知道,雏鹰模式是侯建芳的心血之作,它的核心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养殖行业最为要命的风险有两条:一是价格波动风险,在价格下行周期,养得越多,亏损越多,这对养殖户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二是疫病,大量的非正常死亡,会让一年的辛苦血本无归。
“带动更多的农民兄弟致富——是我们的心愿”,这句话被写在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门的牌匾上。
最初“公司+农户”的雏鹰模式可以简单归结为:公司提供饲料、猪舍、仔猪等,农户负责养殖,再将养好后的生猪按统一价格销售给公司,养得好多得、养得差少得,并设置保底利润。
早在多年前,为降低养殖成本,雏鹰就建设了自己的饲料厂,同时,各项规模化采购的成本,远低于散户单独采购;而分散饲养,则让每一间猪舍,都成为一个疫情控制点,及时有效地阻断疫情的传播,成活率大大提高。
这意味着,行情好的时候,雏鹰可以以规模优势获得更高的利润;行情差的时候,雏鹰以技术、成本优势让自己减少亏损。
为了让自己的产业链更加稳妥,2004年,侯建芳与省内最大的生猪屠宰企业——双汇签订了生猪供应合同。从上游到下游,侯建芳的布局,既主动,又稳健。
2003年7月~2006年上半年,以及2007年、2008年,都是猪价一路上涨的时期,这期间虽然有禽流感等疫情的出现,但现在“两条腿走路”的雏鹰,发展速度照样可以让侯建芳安心。
雏鹰从2001年开始推广的雏鹰模式,承诺保底利润,公司和农户签订合同,协议价收购,市场风险大部分由公司承担,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你得让他们赚钱,不能让他们亏。”侯建芳如此解释设计雏鹰模式的初衷,“你可以让农民少赚一点,但是不能亏,现在出去打工还能赚不少呢,一亏他就不干了。”
雏鹰模式有两条重要原则:一是让农户赚到钱是硬道理。二是农户赔钱雏鹰有责。侯建芳说,农户是跟你干的,是要挣钱的。这就要求我们只能去谋求共赢的最终结果。当初,公司中层很多人不理解这两条,但当农户得到实惠之后推动公司发展的时候,这种模式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侯建芳回忆在非典、禽流感的时候:“很多人给我们提建议,说非典是全国性的,这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农户适当赔一点是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还优先考虑农户的正常利润,有悖常理。我告诉他们,让农户赔钱是不守合同、不守信用,公司不守信用,就意味着破产。”常规的合作模式,农户合作量是时多时少,但雏鹰的合作农户每年都大幅度上升。
“如果我们设计了一种模式,理论上算公司特别赚钱,很赚钱,越想越好,就不要再往下走了,一定是账算错了。”在公司高层的会议上,董事长侯建芳曾这样说,“因为这个社会太透明了,你赚那么多钱别人还活不活?别人都不赚钱了,你跟谁合作呢?所以一定要承担起对合作方的责任。”
在此模式下,雏鹰农牧养殖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销售生猪66万头,2011年销售102万头,2012年销售149万头。2009年~2011年公司收入增长分别达到49%、26%和90%,净利润则分别增长了41%、39%和249%。
“让消费者吃上安全肉——是我们的责任”
口碑效应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雏鹰农牧的养殖大军中。在他们看来,有钱赚,不用背井离乡,公司承担市场的种种风险,再也没有比这更稳妥的生意了。
雏鹰农牧,也由此开始了“轻资产扩张”的独特路径。
要养猪,就要投入资金建设大量的猪舍,因此,中国的养猪企业大多是重资产企业,为了能发展得更快,雏鹰模式在此时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雏鹰公司除了自建猪舍,业主也自建猪舍,租赁给雏鹰公司使用,这是一条共赢的路子。雏鹰低投入扩大了养殖场规模,获得了稳定的收益,业主、农户和雏鹰共同致富,最终得到实惠。
2010年9月15日,雏鹰农牧登陆中小板,总市值超过70亿元人民币,被业界誉为“中国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登陆资本市场后,侯氏家族财富增长至40亿元,成为农业领域顶级富豪之一。侯建芳说,上市让雏鹰可以去做更多想做的事了。
从2011年开始,雏鹰农牧在河南省的三门峡市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40多万亩的荒山荒地,计划累计投资约40亿元进行生态猪的规模化养殖。2013年,国家质检总局历时4个多月审查后授予三门峡雏鹰黑猪“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
2013年5月份,当记者第一次沿着崎岖的盘山路,来到这个坐落在群山峻岭间的生态猪养殖基地时也颇为震撼,站在整个养殖基地最高的一座山丘上一眼望去,郁郁葱葱的山林间阡陌交错,一间间蓝色的生态猪舍点缀其间。
根据记者当时的简单测算,这种散养方式从成本计算上,仅每头猪的土地使用面积就是传统集中化养殖的数倍,此外,普通生猪的养殖周期大约是5个月,而生态猪的养殖周期在10个月以上。
“生态猪肉是没有可比性的,最好的猪肉就是要卖最好的价格。”侯建芳表示,公司就是要通过销售价格倒推成本的模式,来改变此前传统猪肉行业的成本决定价格的定价模式。
侯建芳说:我们搞生态养猪,是要生产出真真正正让消费者看得到的养殖生产、经得起检测调研、而且能吃得出口感的生态猪肉,这才能有可持续性。他说,我的目光是瞄向全国,甚至是未来走出国门。
“让消费者吃上安全肉——是我们的责任。”这不是一句口号,在侯建芳看来,这是企业的份内责任。雏鹰农牧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担当起这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不论是哪类企业,责任都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食品类企业,若没有社会责任,早晚要死掉。承担责任,贯穿于雏鹰的整个发展过程,体现在每个雏鹰人的行动中,所以雏鹰成功了。
在食品安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的今天,侯建芳发现,即便在最后找到了养殖源头,你也很难去追究某个人的责任,因为大部分屠宰企业不养猪,而再进一步追查,就会涉及众多的中小养殖户,既无法统一监管,又难以要求对方承担责任。但在雏鹰,整个产业链条都是可追溯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迅速追溯到人,责权分明,大大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
这就叫做“有效的安全追溯”,侯建芳对这个叫法很满意,未来,这种安全追溯会帮助雏鹰农牧的肉制品,获得消费者的更多好评。
在行业内,真正将养猪各个环节摸清楚想明白的企业,除了雏鹰农牧,还鲜有人能理解、领悟得如此透彻。侯建芳说,作为食品企业,大家最看重的,就是其安全性,而公司拥有着最大的保障优势:全产业链经营。“从粮食收储至终端销售,我们全产业链条经营,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在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及时把控质量风险。”
在原料上,公司严把原料采购、储运、饲料加工关,强化化学投入品质量管控,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养殖环节,把“六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落实到生产各环节,即统一采购、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流程、统一销售。不断探索生猪产品生态养殖新模式,从养殖到餐桌,链链安全,从源头上杜绝了各种隐患,保证了猪肉的优良品质。
雏鹰农牧在三门峡建设目前全国最大的生态猪养殖基地,使生猪养殖回归自然。三门峡雏鹰黑猪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成为该领域唯一“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公司还配套建设了生物清洁能源环保项目,对养殖废弃物进行厌氧、无害化处理,生产生物质天然气和固态、液态有机肥,有机肥用于果蔬种植,实现了畜牧业“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大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和可持续发展。在销售终端,雏鹰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气调包装保鲜技术,以确保猪肉产品的营养和口感。
同时,雏鹰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应用于整条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率先在行业内构建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使得每头生态猪都拥有自己的“身份证”。从养殖到屠宰、从分割到冷藏、从物流配送到销售,每个环节都登记备案,任何一道环节出现问题,均可直接追溯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实现食品安全的全过程可控,开创了生猪养殖业的“雏鹰模式”。
侯建芳告诉记者,公司的雏牧香猪肉,已全部使用“安全可追溯”系统。该模式提取了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供应链环节消费者关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安全追溯系统信息包括源头养殖以及屠宰等环节,甚至详细到可以知道养殖户的姓名、照片,还有猪种、饲料、防疫、检验、屠宰场、分割包装等安全信息。
“我们拉长产业链的主要目的是规避风险。”谈到这个问题,侯建芳显得有些激动,“做全产业链很难、也很累,屠宰、连锁店都是新的领域,公司也下了很大决心。但如果不往下游延伸,在规模加大后,风险将加大,在行情差的时候,会出现亏损。”
侯建芳说,行业内有这样一个说法,养猪行业做全产业链那不是人干的事。说明什么呢?他告诉记者,这个行业单是一个养殖板块做下来就很难,如果往下游走,比如屠宰由你来做,熟食由你来做,销售由你来做,那对企业来讲,压力非常非常大,从管理来讲,也增加了很多难度。“我干了26年我是这么想的,如果一个企业单纯为了赚钱,那没有必要做全产业链,因为太累。”如果你更多考虑的是社会责任,考虑到公司未来的发展,考虑到怎么真正做到食品安全还是要考虑做全产业链。
生猪养殖不是夕阳产业,而且还“看不到天花板”
虽然没有十分确切的证据,但有评论说,雏鹰农牧也许正立志成为中国的Smithfield公司(全球最大的猪肉制品加工商)。要在中国市场做到这一点,雏鹰农牧还需要更多时间,但它的掌门人侯建芳,也许早已有了清晰的志向。
“雏鹰农牧的目标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产业纵向整合,形成具有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完整产业链的大型农牧集团。”
侯建芳有句名言,养猪不仅不是夕阳产业,而且“还看不到天花板。”
2014年1月份时,侯建芳认购公司8个亿的股票,而且股票锁定在3年内不能流通,不少媒体问他,为什么他敢冒这么大的风险?
侯建芳说,我1988年200块钱起家,我对这个企业的感情不用说了。更重要的是,我对我们的企业非常有信心。从创业到现在,公司当年亏损只出现过一次,其他年份公司都是盈利的。我对这个行业太熟悉了,干了26年,周期非常明显。比如2005年、2008年、2011年都是暴利,3年一个周期。所以我本人对公司未来是非常有信心的,包括公司高管团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自己增持8个亿,虽然对我个人而言压力大了一点,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也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
侯建芳说,但是作为雏鹰农牧的掌舵人,我们毕竟搞的是农业,民生产业,这么多年的辛酸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因为做农业确实是非常苦非常累,又像坐过山车一样,每逢低谷的时候会淘汰一大批。作为雏鹰农牧,我们所采用的模式是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让很多老百姓进入我们的养殖区承包猪舍进行养殖,比如现在全行业亏损,但是跟着雏鹰干的农户能获得稳定的收益。这样就让农户有信心进入新一轮的养殖。
猪贱伤农,肉贵伤民。近年来,“猪价”过山车般的震荡给整个行业带来的伤害很大,多少养殖场和养殖户因为熬不到明天,资金链断裂倒下了。这次采访侯建芳,他对记者谈的最多的是雏鹰搭建中的行业平台。借助这个网络系统,可以把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及上游企业(兽药疫苗、饲料、设备、种猪、建材、技术服务等等)和养殖企业、屠宰加工企业聚集起来,大家在这个平台上自由交易,建立更紧密的常态化联系,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抵御市场风险。
侯建芳认为,从过去各自干各自的到如今抱团取暖,农业新常态所体现的正是1+1>2的协作理论。
据悉,2014年12月23日,新融农牧(北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完成工商登记注册,该公司旨在为生猪养殖行业产业链内各类企业提供交易平台、中间服务、专家指导、融资安排等,产业链内的各公司可在饲料、兽药、设备、疫苗等领域,通过管理平台寻找客户、产品、技术服务等。侯建芳说,通过这个平台可解决生猪养殖上下游企业各自为政、企业资金紧张、银行借贷难等诸多问题,减少对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的干扰。
侯建芳信心满满地告诉我们,很快,雏鹰将就平台建设和运行向全社会做详尽披露。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