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生死战埃魔
- 发布时间:2015-02-03 01:31:14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埃博拉,本是一条美丽而静谧的河流。如今,它却演化为一种“超级病毒”的代名词。而且,这个死神播下的种子,将中国军医与利比里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不畏生死战埃魔!60多天里,我军首批援利抗埃医疗队队员们在利比里亚,建设完善和独立运营管理100张床位的ETU(埃博拉诊疗中心),与埃博拉捉对厮杀,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首次对决埃博拉,治愈率60%;住院病人总治愈率达83%,远高于WHO同一时期公布的40%—43%;医疗队员与聘用当地人员同时实现埃博拉零感染、疟疾等传染病零感染……
“条件恶劣,环境特殊,埃博拉病毒更是凶险。但是,执行任务的整个期间,所有医护人员都严格按照平时训练的标准,执行科学的流程、严格的规范,做到‘打胜仗、零感染’完全可以实现。”1月28日,还在隔离期间的我军首批援利抗埃医疗队队长、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王云贵通过电话告诉记者。
自己动手打造一流医疗环境
2015年1月20日,我军首批援利抗埃医疗队胜利完成使命,坚守最后的82名队员从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启程归国。
返程前,队员们纷纷来到当地SKD体育场旁那片天蓝色的板房——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前,久久驻足眺望,留影纪念。
那一刻,王云贵看着这个被当地人评价为“目前所有治疗中心中条件最好的”ETU,回忆起刚刚过去的这60多个日日夜夜,心中满是感慨。
2014年11月15日,这支医疗队抵达利比里亚。欢迎仪式上,王云贵说:“援利医疗队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和运营埃博拉治疗中心,全力救治埃博拉患者,对利医务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传授中国急性传染病防控经验,提高利比里亚埃博拉疫情防控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能力……中国医疗队愿同利比里亚朋友一道,积极开展疫情防治,为保障利人民健康和生命做出贡献。”
与死神较量,就要全力以赴!稍作休整,王云贵便对医疗队员做了简单的动员。一场见证中国速度的赛跑旋即展开!
冒酷暑,顶烈日。那些日子里,医疗队队长、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王云贵,医疗队政委、西南医院副政委李大元,首席专家、西南医院感染科主任毛青,医务组组长……所有人都忙碌在现场。
为防止蚊虫叮咬传播疟疾等传染病,确保队员健康安全,医疗队自力更生,积极对营区环境实施整治,对室内外环境消毒。清除垃圾,去除杂草,对环境消杀灭;用旧包装箱和废弃板材搭设餐桌、办公桌,队员们甩开膀子,热火朝天,挥汗如雨……平时斯文儒雅的白衣天使,变成了“木匠”“搬运工”,而占据医疗队半壁江山的女队员们也一个个化身为“女汉子”。
10余天里,队员们每天休息都在凌晨以后,有时候甚至通宵达旦。队员们的肤色也逐渐向非洲朋友靠近,脸消瘦了不少,体重减轻最多的达10余斤。饭量却出奇地增加了,食堂饭菜逐日加量,但总是被队员们一扫而光。有人不解,是气候、水土原因导致饭量增加?其实队员们心里清楚,每天体能消耗大,能吃是自然的了。
11月25日,中国援利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12月3日,全体医疗队队员顺利通过埃博拉病患护理全流程考核,做好了接诊准备,收治埃博拉患者来院进入倒计时。
医疗队队长王云贵介绍说,埃博拉病患护理全流程包括接诊、护理展开等环节,程序非常严密,标准非常严格。考核中,所有队员的成绩都是优秀。
医疗队员感人的“众生相”
12月5日,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接诊第一例病人。一名年轻男子,身体虚弱,高烧39.6℃,有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有埃博拉接触史,高度怀疑感染了埃博拉,收入留观病区观察治疗。
战斗就此打响!诊疗中心信息中控室兼医护人员办公室,成了“前线指挥所”。医疗队队长王云贵坐镇现场,指挥组成员及大多数医疗队员,都来到了指挥室。
一例,两例……病人接踵而至。
“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一经启动,就夜以继日运转不停,抗击埃博拉的战斗,是拉锯的、持续的。一例例进来,一例例治愈出院。但死亡,又总是难以避免。”王云贵说,队员们一直努力着。
60余天里,他们常常工作至凌晨,回到宿舍,倒头便睡,饭也没力气吃。每天穿梭在病房,为病人查体,输液,清理呕吐物,换尿不湿。每进一次病房,就是一次战斗,一次对身体极限的考验,大量出汗、失水,几近休克、窒息;每进一次病房,就增加一次感染埃博拉的风险;病区高浓度的含氯消毒液,刺鼻呛眼,引发很多医疗队员哮喘、恶心呕吐,咳嗽、甚至咳血。
场景永远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原单位从事教学、实验等工作,在抗埃一线,却当起了“清洁工”;有这样一群人,在原单位是护士长,在抗埃一线,却负责清洗防护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原单位是政工人员,在抗埃一线,他们却成了战地记者。每天白天忙着拍片、采访、收集材料,晚上还要加班撰写稿件……
而为了将医疗队员受到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王云贵更是不敢有丝毫松懈。60余天里,他每天都要到凌晨才能休息。医护人员每次进入病房,他都会千叮咛万嘱咐,进行严密监护,不允许丝毫的操作失误。同时,他还担负着和当地政府、医疗机构沟通协调的工作,每时每刻都在高速运转,因为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影响医院正常运转,甚至是造成国际问题。
“这就是医疗队员们的‘众生相’。”医疗队政治部主任刘俊告诉记者,每一个战斗岗位都不轻松,每一个战斗岗位都充满危险,每一个战斗岗位又都不可缺少,正是他们保证了诊疗中心的正常运转,保证了抗埃工作有条不紊。
与死神殊死搏斗中创造奇迹
12月23日,诊疗中心检出首例埃博拉阳性患者。随后,再相继检测出4名确诊埃博拉病人。随即,中国埃博拉治疗病区启用,5例确诊埃博拉病人由留观转入治疗病区。
与死神的肉搏战开始了。当天晚上,医疗队队长王云贵主持召开专家组会议,分析讨论病人病情,研究制定针对确诊埃博拉病人的治疗方案。他说:“我们把中国抗击非典以及甲型H1N1病毒的防控经验,带到了利比里亚。但由于没有特效药品,要治愈一名患者很有挑战性,但我们已经竭尽全力。”
埃博拉的恐怖与凶险还是出乎他们的预料,两条生命的不幸离去,让队员们心痛,也让他们更加清醒和镇定。
埃博拉诊疗中心的条件有限。他们只能坚定信念摸索前进,竭尽所能救治病人。
每天安排5组以上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安排专门的监控值班人员,通过视频系统适时查看病人情况;每天两次会诊,分析讨论病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施个性化治疗;远超WHO口服用药和必要时输液的标准,用上了监护仪、氧气,下了胃管。
有创治疗带来的更大风险,但队员们全然顾不上,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治病人。
医疗队队长王云贵,每天早晚都要参加病例讨论,一有空就要到病区探望,时刻牵挂着病区病人治疗情况。医疗组组长吴昊、护理组组长宋彩萍,首席专家毛青、总护士长游建平,每天在病区现场办公,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钟,有时工作直至第二天凌晨,平均每天病区工作时间超过14个小时。
时间在一点点地流逝,中国军医与死神殊死搏斗中终于创造出奇迹!2015年1月8日,治疗中的3名确诊埃博拉病人血液检测呈阴性。11日,再次检测,仍为阴性。按照WHO的标准,确定治愈。那一刻,整个诊疗中心沸腾了,他们为病人祝福,也为胜利欢呼!
通过电话,王云贵告诉记者,到任务期满时,我军首批援利医疗队共接诊病人112例,收治64例,其中疑似患者59例,确诊埃博拉病人5例。治愈和转诊非埃博拉病人50例,治愈出院确诊埃博拉病人3例。他们不仅救治了埃博拉病人,也治愈了数十名非埃博拉病人,还为当地培训医护人员和卫生骨干1500多人。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