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扶贫社会化的理念与机制——山西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扶贫纪实

  • 发布时间:2015-02-02 08:17:00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连续两年来,山西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呈现出两个高于:一是人均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年均增幅20%左右,高出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幅6个百分点;一是高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幅7个百分点。

  两个“高于”背后,山西面对的现状是:全国一共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西占到两个,全省有58个贫困县、8060个贫困村、329万贫困人口。

  去年的山西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拉开了全社会参与扶贫的大幕。山西的实践表明,这一顶层设计符合新常态下的扶贫攻坚实际情况。

  良好的态势哪里来?好机制!

  扶贫是全社会的事情,但是必须创造一个机制,让政府、企业、农户共赢,才能将扶贫攻坚工作社会化可持续。

  产业扶贫尽管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却是目前看得见摸得着、增强后发地区脱贫造血功能、调动社会力量和贫困地区农民积极性的最现实路径。

  因此,山西探索的现实意义是: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形成了一个好机制——一条适应新常态,将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价值让贫困农民实现致富的多方共赢的扶贫路径;一个如何将农民的脱贫致富意愿与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相关联的体制机制。

  山西逻辑的背后源于山西的现实:煤炭黄金十年,一方面为山西积累了资本,锻炼了企业家队伍;另一方面也破坏了山西的生态。新常态下,山西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面临转型和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的紧迫任务。

  2009年至2012年,山西先后整合资金投入600亿元在农村实施了两轮“五个全覆盖”,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好解决,这为企业实施规模化产业开发提供了硬件支撑。

  山西贫困地区基础环境具备开发条件,小杂粮、蔬菜、中药材、干鲜果品等在全国享有盛名,但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品牌影响力不强。

  企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后发地区要开发。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绿色生态优势,企业成长空间大等等为山西省政府因势利导,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带动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提供了契机。

  由此,结合本省农业资源区域特点,支持引导企业向贫困地区集聚、向特色优势产业集聚:贫困人口分布的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东部太行山干石山区和北部高寒冷凉区三大区域中,吕梁山南麓主要扶持农民发展苹果、梨等水果产业;北麓主要扶持发展核桃、红枣等干果产业;太行山一脉集中鼓励农户按照“猪—沼—菜”模式发展蔬菜产业;雁门关外高寒区主要扶持牛羊牧业和杂粮产业。

  目前,全省贫困地区开工建设项目达到233个,涉及总投资799.2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55.63亿元。其中2014年当年,截至11月底共完成投资186.33亿元,其中民营资本投入占到大多数。国内外大企业与本省的一些民营骨干企业参与区域开发中,在带动农户的同时,也在实际中承担了扶贫开发的社会责任。

  政府的作用是啥?服务引导!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在产业扶贫上,我们主要是在政策环境、产业环境和服务手段上下功夫。”山西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说。

  山西省在产业规划时,同时明确了10个方面的支持政策,企业产业扶贫既可以享受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也能享受产业开发的优惠政策,同时设立一个红线:严禁非农化。

  杠杆作用是明显的:山西夏县与江苏润恒集团合作成立了运城润恒农产品有限公司,投资36亿元实施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产品覆盖果品、蔬菜、粮油、水产、干调和肉食品等七大类;宝迪、恒天然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山西投资养殖项目、开设加工工厂。

  与优良环境匹配的是与时俱进的服务手段。山西根据扶贫龙头企业融资难、抵押担保难的现状,启动实施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富民扶贫工程,升级了服务方式,选择太原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山西西口洋洋食品有限公司、山西白老大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产业扶贫企业开展私募债融资试点工作。太原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1亿元私募债已在2014年4月份成功发行,本草农业的私募融资也试水成功。

  去年9月10日,山西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等确定2014年首先在吕梁、太行21个片区扶贫攻坚县试点,每县注入风险补偿金500万元,安排1.05亿元扶贫资金,按照放大8倍效应测算,理论上可撬动8.4亿元银行贷款,探索解决扶贫龙头企业抵押难题的新路径。

  企业给贫困地区带来啥?理念和信心!

  资金、技术、品牌、产业链,贫困山区的农业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掣肘很多,说到根本还是缺人才、少理念。

  在产业扶贫中,大企业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主体。随着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领军企业竞相进驻参与产业扶贫开发,一大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产业扶贫开发项目落地。

  这不仅让贫困地区的农民、农业企业接受到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洗礼,接受到大企业大品牌的视野熏陶,也带动了贫困地区农业投资的显著增长,提高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

  地处吕梁山南部的国定贫困县隰县,去年持续推进发展县域梨果产业35万亩,打造品牌“玉露香梨”11万亩。2014年全县梨产值4.5亿元,“玉露香梨”产值达2500万元。

  隰县城南乡德虎塬果农大户田月明介绍,他的80亩的果园产量能达7.5万公斤,每公斤售价按10元算,“玉露香梨”就能收入75万元。

  品牌梨产业成为了隰县农民致富的引擎。隰县的标本意义是:区域化农业布局提升了产业化的规模和水平,产业链的延长又推动区域化的精准布局,让贫困地区滚动式发展,让贫困地区依靠后发优势赶超成为可能。

  随着山西一批以资源型企业为主的省内民营企业陆续参与开发农业种养生产、加工、流通项目,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四荒”地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农业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产业化扶贫呈现出了链条长、多元化、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等特点。

  如何精准到户?利益联结!

  2014年10月28日,“山西省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贫困户现场贷款发放活动”正式启动,首批20户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贫困户现场与金融机构签约,这不仅标志着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落地,也标志着金融成为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的又一载体——

  政府创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催化了金融部门在信贷方式上的创新:创造出产业链金融模式——银行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链接机制,寻找核心龙头企业放贷,并允许其作为担保方,将传统“点对点”信贷转变为“点对线”模式,建立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链接机制,实现风险共担、互利双赢和贷款的最大效益化。

  这一创新又源于实践中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的利益联结。山西在支持引导企业参与产业扶贫过程中,始终注重产业开发和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企业转型同步推进,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农村劳动力打工就业和采取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等多种方式支持农民增收。

  荣博集团投资4.2亿元在万荣县建设集工厂化育苗中心、设施栽培、辣椒深加工、农产品物流和园区旅游为一体的有机辣椒现代产业示范园区项目,公司除一次性流转西景等3个村土地1200亩、直接为农民增收1260万元之外,还可带动周边8个村的5000余农户通过种植辣椒和进入园区打工就业实现生产增收。

  繁峙县绿源亨通食品有限公司实施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除从周边贫困村直接吸纳季节性农民工620人外,还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银行+市场”农业产业化订单模式,带动大营镇、横涧乡、柏家庄乡的200多户农民种植胡萝卜2000亩,实现户均增收9000元以上。

  据了解,山西目前开工建设的233个项目带动贫困村达到1610个,辐射带动6.9万个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其中固定用工1.8万个,季节性用工5.1万个;流转土地36.5万亩,发展生产基地118万亩,带动基地农户30.7万户。前不久,国务院扶贫办将山西动员社会力量实施企业产业扶贫开发的做法,纳入了全国扶贫开发典型案例汇编。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