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寻找老地名 留住老北京(下)

  • 发布时间:2015-01-30 00:32:1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北京,老地名的消失速度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几乎同步,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身后,是一个个老地名渐渐消失的背影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传承是北京独特的文化资源。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发布的资料显示:因1980-2003年的旧城改造,北京市旧城区的胡同地名消失了40%。而这些胡同地名,本是古都历史风貌的一大特征,具有鲜明的北京文化特色,是老北京的活化石。

  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杭侃珍藏着三张地图——元大都图、明北京图、清北京图。他说,在这三张历经数百年北京变迁的图纸中清晰地显示,虽然三个朝代里皇家宫阙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北京的中轴线始终没有变。

  “其实,北京历经三个朝代,街道依然是元大都定下的九经九纬纵横18条道路,胡同作为元大都的基本建筑单元也一直没有变,它们在长安街以北整齐地排列着,东西两道城门之间,平等布置着22条东西向平行的胡同,胡同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都是79米,靠大街的头一条胡同宽一点,达100米。这条规律就如同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在长安街以北的旧城内反复出现。”杭侃说,现在,这样的结构被现代化的北京一点点蚕食了。

  有老北京人如此感叹:“胡同已经带走了老北京。”已故的我国著名考古学泰斗徐苹芳曾经说过,北京的胡同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胡同,它更是一条有800年历史的文物,甚至是活着的北京古城。

  “北京的胡同是北京城市建设中十分完整的细胞结构。”

  胡同,最早出现在元大都时期,蒙语中意为“帐篷与帐篷之间的通道”,在忽必烈营造元大都时就被广泛应用。如今,北京的胡同以及它们的名字却在一条一条地消失,变成了许多老北京人的记忆。

  土儿胡同

  土儿胡同位于东四北大街西侧,是交道口南大街路东自北向南数的第一条胡同,属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管辖,呈东西走向,东端北折。北起交道口东大街,西止交道口南大街,南有支巷与香饵胡同相通;全长560米,宽4米,沥青路面。2001年,土儿胡同危改拆迁。现在,土儿胡同39号的一座垂花门,就陈列在首博“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的展厅里。

  关于土儿胡同的名称,曾有人说是因为在清朝时这里卖过烟土,所以取名叫“土儿”。实际上这土儿胡同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时就已经有了,属教忠坊,当时名曰“土胡同”。清朝属镶黄旗,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曾叫“补儿胡同”,到了清朝晚期的京师地图上又称为“土儿胡同”,民国以后一直沿用此名。但在“文革”期间,曾一度改为“畅游胡同”,“文革”后恢复了原名。

  据记载,土儿胡同曾留下过不少名人的足迹。中医名医孔伯华先生,曾在土儿胡同61号居住过,他有时被叫到中南海给毛主席治病,儿子也跟着去帮助熬药;大名鼎鼎的启功先生,也与土儿胡同有缘。启功先生(1912-2005年)在其《启功口述历史》一书中,曾详细地讲述过他在土儿胡同的童年生活。清代小说家文康先生也曾在土儿胡同69号居住过,他的长篇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流传至今。

  前些年这里进行了危改拆迁,土儿胡同和相邻的香饵胡同的北侧一面都已消逝。如今,这一带早已经建成了新的楼房小区,土儿胡同的印记只留在了一幢幢新楼的标牌上。

  官马圈胡同

  官马圈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广渠门内大街南侧,后改为观马胡同,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此地为正蓝旗八旗兵饲养马匹的地方,据传当时有马圈二十余间,最多时有马近百匹。

  满族是一个以骑射征战著称的民族,所以各旗营中均备有战马,俗称“官马”,并由专人饲养。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开始这里被称为“官马圈”,其附近的街巷被称为“官马圈胡同”,并延续200余年,至1965年改称“观马胡同”。

  东江米巷

  为什么以江米为称?有人认为,此处过去有出售江米的店铺。这大概是望文生义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此胡同之北是台基厂,是明代的五厂之一,堆放柴薪、石料。一种白色的大理石,即汉白玉,汉白玉又称“江米砂”,后来作为地名流传下来。

  东江米巷后改为东交民巷。明清两朝,东交民巷多中央衙署及王府。一些官员也卜居于此。明末,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居住在这里,李自成山海关失败后将吴襄及家属三十余人杀掉。清末,光绪年间的大学士徐桐也于此结庐。徐桐讨厌与洋人做邻居,署其门联曰:“望洋兴叹,与鬼为邻。”咸丰三年(1853)河北武清人赵廷在这里开办内联陞鞋店。

  庚子事变以后,次年签订《辛丑条约》,东交民巷成为外国使馆及驻兵的租界,原来的衙署、王府被各国使馆占用。光绪二十六年(1900),东交民巷被义和团改为鸡鸣巷,取“金鸡啼后鬼生愁”意。有一首竹枝词,咏曰:“交民两字改鸡鸣,共说今名胜旧名。试把六书参体例,居然转注与谐音。”“文革”之中,东交民巷改为反帝路,后撤销。

  府学胡同

  因明清两朝的顺天府学得名。顺天府学的前身是元代的报恩寺。据载,元末有一和尚在此建寺,建成之后,尚未安置佛像,明军攻入大都,和尚怕刚建好的寺院被明军占用,听说明军保护孔圣人的所在地,惶急之中将孔子木主置于庙内,明军果然不再进入。但孔子木主已然迁进,不敢改为他用。

  明洪武初年,建国都于南京,大都改为北平府。于是元代的国子监改为北平府学,报恩寺作为大兴县学。永乐元年(1403),北平升为顺天府,府学又改为国子监。撤大兴、宛平县学,在大兴县学址设顺天府学。清时沿用未变。是明清两朝北京士子们进修、学习、考试的地方。据光绪《顺天府志》,府学的西部是学宫与孔庙,东部是文昌祠与文丞相祠。文昌祠祭祀文昌君。文丞相祠是纪念南宋丞相文天祥的地方。府学东西两侧建有育贤坊。民国以后大部凋零,“文革”中拆除更甚,仅余文丞相祠及学宫内的一座大殿。近年恢复了孔庙大门,2001年对府学进行大规模修复,重建了棂星门,泮池及部分殿宇。

  府学胡同旧迹颇多。府学对面的36号院相传是崇祯皇帝田贵妃的娘家田府,是刘宗敏拷掠明官的地方。据说,吴三桂曾在此与陈圆圆相识。现被北京市文物局占用。胡同的东端是段祺瑞执政府后身,见证了那一时期的历史风云。

  恭俭胡同

  明朝设有内府二十四衙门,管理皇宫事务。这些衙门是:习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御马监、司设监、尚宝监、神宫监、尚膳监、尚衣监、印绶监、直殿监、都知监,共十二监。又有四司:惜薪司、宝钞司、钟鼓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巾帽局、针工局、司苑局、银作局、浣衣局。

  内官监衙署设于今恭俭胡同。设“掌印太监一员。其所属有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人数、写字、监工”。职掌木、石、瓦、土、搭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以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皿暨冰窖诸事。入清以后废弃。但是,作为地名却流传下来,称内官监胡同,民国以后去“内”,谐音恭俭,大概是取温良恭俭让之意。

  内官监衙署消失了,其下属的十作也都消失了。但作为地名仍保存了不少。

  鲤鱼胡同

  鲤鱼胡同是明清两代的中央级考场,南院坐北朝南,大门五楹,人称“龙门”,大门还有“内龙门”、“第三龙门”。这三座龙门在同一条中轴线上,隔街与路南的一条小胡同相对。封建时代考进士被喻为“鲤鱼跳龙门”,考生一旦得中,以后自然是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犹如传说中的鲤鱼跳过龙门,立即由鱼化为腾云驾雾的龙。为了迎合文人举子赴考的心理,遂把这条小胡同定名为“鲤鱼胡同”。

  有关胡同的得名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鲤鱼胡同过去叫老人胡同,有年京城大考,有位河南考因生为穷苦,凭着两条腿赶路,千辛万苦来到京城。在京一无亲戚,二无银钱,住不起店,他来到老人胡同正发愁,有位老人从家内出来。河南考生就求老人,老人就让他住在自己家里。考生在老人家发奋读书。临考前三天,突然下起大雨,胡同内积满了水,天晴后,突然从云中掉下条红鲤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游到老人门前,鲤鱼一打挺,腾空向贡院向飞去。到了贡院上空,化成一条龙,钻入云端。大考时,河南考生中了状元,人们便说他托鲤鱼的福。曾帮助考生的老人也从此富贵。于量,老人胡同便改称鲤鱼胡同。据说,当年考生赴贡院考场,不论从哪个方向来,都要辗转进鲤鱼胡同,再“跃入龙门”,希冀金榜题名。

  鲤鱼胡同1998年拆除,北部大部改为绿地,南部旧房也拆建,胡同名称已取消,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在地。

  “磨剪子戗菜刀……”这样的吆喝声,永远是老北京人忘不了的美好胡同记忆。这些记忆里,还夹杂着那些消失了的胡同和它们的名字。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这些消失了的胡同和它们的名字所承载的百年历史除了记忆之外,却似乎变得越来越无处安放了。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