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中企去瑞士,淘金还是学习创新

  • 发布时间:2015-01-29 00:32:4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欧洲腹地有这样一个国家:创新力位居世界前20强,因而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个国家就是瑞士。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学习和借鉴瑞士的先进经验。

  2015年1月14日至16日,中瑞自贸协定实施半年之际,"瑞士中小企业联合会冬季年会"在瑞士克洛斯特斯召开,中华工商时报记者亲赴瑞士进行采访和报道。

  记者了解到,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企去瑞士,淘金还是学习创新

  今年3月底至4月初瑞士中小企业联合会还将组织瑞士的中小企业代表团访华,我们将拜访中国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我们将据此搭建平台,让双方企业受益,我们有什么好东西就通过这个平台把信息传达给贵方,而贵方有什么好的愿望也可通过这个平台让我们知道

  在瑞士中小企业联合会(USAM)中方事务代表杨玉明先生的精心安排下,本报记者有幸在会议期间对该联合会主席让-弗朗索瓦·里姆和总干事长贝勒进行了专访。

  "参加此次年会的瑞士中小企业家们普遍表达了这样的意愿:希望加深与中国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瑞士企业家们还表示,希望到中国采购商品,然后拿到瑞士来销售,同时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并寻求技术合作,共同开发市场,这种意愿是很强烈的。"

  贝勒强调:"希望年会给中瑞双方的企业合作带来更多实质性的利好和进展。"

  接下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因为中国和瑞士两国距离如此遥远,约9600公里,一个地处亚洲,一个在欧洲腹地;就国土面积而言,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而瑞士只有41284平方公里;中国有13亿人口,瑞士人口为803.9万;另外,两国在历史、人文、社会制度、市场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技术创新能力等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比如,瑞士是创新型国家,其创新力位居世界前20强,而中国也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既然反差巨大,两国企业如何开展合作?又如何实现真正的互利双赢?对于两国中小企业而言,《协定》有哪些实质性利好?对此,里姆和贝勒在畅谈中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过程漫长,成果渐进

  记者:《协定》于2013年7月1日签署,2014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间跨度为一年,这其中瑞士方面的反响如何?中国人能否买到便宜一些的瑞士手表?

  里姆:可以肯定地说,该《协定》是瑞士近年来签署的最重要的贸易协定之一,瑞士经济界对《协定》是非常拥护和赞成的,也十分看好该协定将给双方带来的利好。

  贝勒:这里我需要补充说明一下。2013年7月,瑞中两国政府签署了自贸协定,但直到2014年7月1日才正式实施,这是由于两国制度不同。根据瑞士法律,瑞士政府签署《协定》后,还需经联邦议会上下院多数票讨论通过后才能正式实施。在这个过程中,里姆先生作为议员,在议院里上上下下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当时议会里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左派党的一些议员担心该协定一旦实施会对环境形成破坏,另外,还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利用《协定》签署的时机,向中国政府讲一些人权方面的事情。不过,最终里姆先生还是做通了工作,《协定》胜利地通过了,这其中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啊。

  里姆:是这样的。从瑞士政府层面来说,该协定从签署到实施是需要时间的。而在经济层面,同样需要时间。许多瑞士企业并不十分了解《协定》的内容和签署的情况,他们以为一经签署,双边关税就会放开,实行零关税。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协定》各项条款的落实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在讨论阶段一度出现过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一旦正式实施,瑞士方面无论是政治层面、经济层面,还是百姓层面,都会举双手拥护和赞成的。

  搭建平台,共谋创新

  记者:里姆主席,贝勒总干事长,你们是我非常尊敬的人,感谢你们为推动《协定》的签署和实施所做的工作。虽然两国政治体制不同,但对于该协定的签署,中国的中小企业也是欢欣鼓舞的,因为中国拥有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正处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学习瑞士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的经验。问题是,中国虽有庞大的市场,流动性资金也充裕,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与瑞士方面相比却显得不足,应如何让双方有机地契合起来?

  贝勒:我们组织这次年会,其中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帮助瑞士的中小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瑞士中小企业希望与中国同时开展进一步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平台,让双方中小企业通过这个平台对接。今年3月底至4月初我们还将组织瑞士的中小企业代表团访华,我们将拜访中国工商联。我们将据此搭建平台,让双方企业受益,我们有什么好东西就通过这个平台把信息传达给贵方,而贵方有什么好的愿望也可通过这个平台让我们知道。

  瑞士国家小,市场狭小,这就促使瑞士国民不断追求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而中国也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有新的科技成果涌现出来。我们搭建这个平台,正好让双方企业家随时交流创新思想和成果。

  记者:相信我方领导及各界都会十分赞同您刚才所提到的搭建平台的建议。同时,我们双方还可开拓各种渠道,比如组织各种座谈会、论坛等活动,以达成实效性的合作。

  里姆:作为瑞士中小企业联合会主席,我认为未来组织瑞中中小企业经济论坛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企业请来后才发现大家的行业不对接,一定要在邀请企业的阶段就十分注意这个问题,要让企业之间在行业上对接才行。最好是你有什么行业,我就有针对性地请相对应行业的企业来。另外,还要确保达成一些实质性的合作和签约。

  加强沟通,从"小我"走向"大我"

  记者:正如你们刚才所提到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是非常注重实效的。那么许多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协定》正式实施半年来,在促进两国中小企业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成就和进展?《协定》对于促进双边经贸关系有哪些实际的意义?

  里姆:两国协定实施6个月了,从时间上看还是比较顺利的,至于受惠于《协定》的企业有哪些,具体情况还未有详细统计。《协定》的效果目前还未这么快就显现出来。据一家参会的瑞士企业家介绍,该企业从中国进口节能灯具时所填写的表格的颜色已经变化了,不过具体内容的变化大家还未体会到。

  实际情况是,瑞士的很多中小企业是家族式企业,这些企业有自己的行事方式,他们往往即使受益了也不愿公布出来,生怕泄露自己的商业秘密。

  记者:我认为,如果受益了却不讲出来,从中国的古语来讲,这是一种"小我"的表现,而"大我"的表现应当让更多企业享受这个优惠,从而进一步发展和拓展自己。

  贝勒:瑞士工商联作为瑞士中小企业联合会的商会,我们的作用是搭建平台,提供信息,鼓励企业走出去和把境外企业请进来,我们的职责在于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不过最终还是决定于企业自身的意愿。

  记者:您刚才提到,瑞士企业普遍有一种强烈的意愿,就是与中国中小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开放两国市场。那么,瑞士企业家对于中国市场是否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瑞士企业通常需要哪种形式的合作,比如需要在哪些方面提供帮助,比如技术和市场?

  里姆:瑞士企业普遍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不过,需要克服的难题在于,一是语言方面比较难以沟通,二是文化方面存在差异。比如,那个进口中国节能灯具的瑞士企业,他在前期与中国出口商接洽时,中国商人请他吃鸡爪子,他对此很难接受,于是说自己是素食者。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很难看出客户是否发自真心,语言上也很难达成很好的沟通。

  至于两国企业选择怎样的方式进行合作,这是很难定义的,需要企业自己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决定,比如有家经营扫雪车的瑞士参会企业,他的愿望就是把这些扫雪的机具在瑞士生产,然后卖到中国去,可能有一天他还会希望在中国生产这种机具,然后直接从中国进口产品销售到瑞士和欧洲其他国家,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总之,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应根据每个企业自身的情况来决定。

  重视职业教育,提高企业效率

  记者:请对比两国企业的特点,阐述两国企业层面应如何加强合作?比如中国的中小企业人数往往多达几十人上百人,却依然觉得人手不够用,还在不断扩张规模,致使管理层级多。另外中国人在考察合作对象时,往往会问"你们的企业有多少人",以人数来考察和判断该企业的实力。而瑞士很多中小企业员工不足10人,运营却十分成熟,不少企业是家族企业,管理层级少,决策周期短,员工与企业管理者间易于交流。您认为两国企业在管理运营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贝勒:就国情而言,中国和瑞士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两国企业进行合作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瑞士国家小,企业也规模小,1-250人的企业被定义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占瑞士经济总量的99%,解决70%以上的就业,瑞士年轻人在就业前须经过严格的专业技术的培训,而这些年轻人毕业后大多会到中小企业就业,所以企业虽然人少,但员工素质较高,因而带动了企业的效率。

  里姆:瑞士的工资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人工成本很高,所以在瑞士办企业必须首先考虑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于用人也理所当然地进行严格的筛选,把人数控制在最低,从而提高效率。

  记者:正如您所言,瑞士中小企业发展非常成熟,瑞士有30万家中小企业,容纳瑞士2/3的就业。而在中国,却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企业存在用工荒,另一方面,每年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那么瑞士中小企业能否为中国中小企业在选拔合格人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方面提供经验?

  贝勒:我们谈不上对中国中小企业介绍经验。我想说的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瑞士对于职业教育是十分重视的,每个行业和层面都有与其对等的职业教育学校,教材也很接地气,都是根据行业实际需求编写的,学生在经过十分严格的培训和学习后,还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考试,这样就得到了政府以及企业和行业的认可,能够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并发挥自己的作用。瑞士政府在这方面很下功夫,还帮助学生联系企业安排学徒,学徒成绩计入考试成绩。这些都是必要的措施,以帮助中小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

  正视差异,加强互补

  记者:中国是个大市场,也有着充裕的流动性资金,需要的是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和创新的项目,而在这些方面,恰是瑞士的强项,瑞士企业有十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富有创新性的项目,在您看来,应如何加强两国工商企业界的合作,在哪些领域合作,从而加强两国的互补?

  里姆: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太阳能的很多技术其实源于瑞士,比如晶片、人造宝石加工等等,如今很多产品已经在中国制造和加工了,这些中国制造的产品正在进入瑞士市场,还有瑞士企业不愿过多介绍成功的经验,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在中国制造,另一部分在瑞士制造,最后一律贴上瑞士制造的牌子,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产品的技术和附加值是在瑞士实现的,这样既降低了成本,也增加了附加值。这种情况在瑞士比较普遍。

  另外,有的产品在中国加工的比重多些,有的产品在瑞士生产的比重会多一些,最终根据瑞士的法律都贴上瑞士制造的牌子,还有的产品在中国生产后再卖到中国市场,从而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这种情况也很普遍。

  记者:请里姆先生展望一下两国经贸交流的前景以及两国中小企业合作的前景。

  里姆:正如我刚才所强调的,瑞士方面在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全国上下都非常拥护和看好《协定》。瑞士中小企业希望借助《协定》加强与中国中小企业的合作,这是不容置疑的。

  记者: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无须讳言,中国市场在诚信、自律精神、法律环境、创新能力等方面不如瑞士成熟,请问里姆先生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里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与两国地缘不同有关,中国面积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而与中国相比,瑞士是个很小的国家,中国情况比瑞士复杂得多,差强人意是难免的。

  记者:里姆先生说得对。中国企业在实际运行当中比瑞士企业是有差距的,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差异性。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当中,特别需要像瑞士这样的创新能力、创新技术和产品。我们希望此行能够多做些搭建桥梁的工作,最好能取得一些实质性进展。

  投资瑞士,注重国情

  记者:瑞士位居欧洲腹地,却不是欧盟成员,经济政策独立,不需受制于欧盟整体政策。中国企业在瑞士应注意哪些问题?

  里姆:瑞士在欧洲的腹地,是个独立的国家,也是永久中立国,在法律和政治上是独立的。瑞士要保留自己的民主特色,不想照搬欧盟的民主特色。我们需要欧盟,欧盟也需要我们,我们应当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地获得共赢。

  有必要提及的是,很多法国企业愿意到瑞士安家落户,这是因为瑞士的劳动法当中约束中小企业的条款不过120条,而法国劳动法里约束中小企业的条款竟多达8000条,这样就抑制了企业积极性地发挥。

  瑞士很小,外国企业家到瑞士兴办企业无需到首都找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直接商谈就能办妥,这是很简洁的。而到其他欧盟国家,比如法国,都要到中央政府办手续。

  良好祝愿,携手同行

  记者:在中国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请您们对中国读者说几句话,表达一下两国人民和工商界人士的友好情谊。

  里姆:希望瑞中企业尽快进入角色,受益于自贸协定。

  贝勒:瑞中政府已签署了自贸协定,希望未来能与中国的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搭建平台,使两国中小企业受益,合作共赢。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