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网友为何“猛踹”中俄高铁构想

  • 发布时间:2015-01-27 00:30:4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上周,畅销报摊的《环球时报》刊登了《北京与莫斯科通高铁,是梦又不是梦》一篇评论,针对网络上“无数”网友“猛踹”北京-莫斯科中俄高铁项目构想的现象,以普及基础知识的方式进行了批评和反驳。文章指出,“猛踹”现象反映出中国互联网舆论场“彻底的现实主义化”,缺乏面向未来的浪漫主义。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逆常理性的逻辑而质疑国家的宏伟构想?这究竟是他们想象力局限性和疑性太重所致、还是重大公共事务信息匮乏的结果?为什么许多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偏重于眼前利益而怠于未来?笔者试图结合中俄高铁歧见一事探源一二。

  笔者觉得,与其说这些网友在没根据地怀疑,倒不如说是基于历史经验和信息匮乏而产生的担忧。

  从经验方面而言,以往有许多政府投资的项目贪大求洋,结果大而无当、劳民伤财,至今都不乏其例。而目前,公众正在被许多改天换地般的科幻奇想所眩惑。比如经过北极和白令海峡的北京-纽约高铁,连新华社都隆重报道了,似乎沿途四国都要大干特干;再比如最近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大连-烟台海底高铁项目,估算需要投资2600亿元,难免引起许多人直觉上的匪夷所思。2600亿元,能干多少事啊!你说大连-烟台没有高铁,没高铁可以坐船呀。难道就没有别的更重要的事可干了?

  至于众多网友“猛踹”的北京-莫斯科中俄高铁构想,也许从常理推测不该被公众习惯性怀疑所覆盖。中俄高铁也许根本不是贪大求洋项目,但是公众并不知道。反倒是信息匮乏、公众需要知道时偏偏没有,以致引起许多错觉。在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被普遍怀疑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干类似中俄高铁这样的巨大项目?公众并不知道。

  首先,由于这条信息来源于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旅游绿皮书》,而非出自国家发改委或者国家铁路总公司、甚或出自交通部,所以权威性大打折扣,给人留下了“中俄旅游高铁”的错觉,从而一片否定声。这很正常,因为现在国人去俄罗斯旅游,很少有坐火车的,仅仅为了旅游方便就投入海量资金修建漫长高铁,一般人很难想象其经济上的可行性。你说可以搞货运?可惜,目前全世界还没有这样的现象和理论。一旦搞货运不经济,仅仅靠客运,问题来了:长途比不过飞机;短途的话,西伯利亚以及哈萨克斯坦地旷人稀,远远比不得京沪高铁的密集客流。

  其次,公众不知道政府对中俄高铁投资的打算。会不会是第二个坦赞铁路?不知道。你说修建中俄高铁的15000亿资金不会让中国单独买单,而是各国修各国段,但政府还没有这样保证,网友担心的偏偏就是这个。“项目投入预计1.5万亿元人民币”,为什么不以美元或卢布、而是以人民币估算?容易给人中国包揽投资的错觉。尤其是此前许多媒体都报道了业内专家王梦恕院士的情况介绍,说是中俄高铁将由中国“出资金、出技术、出设备、出劳务”全部包办,而且俄方只是“参与经营”。双方“一手交货、一手交钱”还差不多,如果让中国在俄罗斯卖票开车,它很难不引起人们最朴素的忧虑。

  其三,归根结底,在权威机构尚未作出充分的项目论证的情况下,公众凭借直觉担忧项目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因为他们根据目前的美俄准冷战的国际形势,怀疑俄罗斯在经济上是否有能力大规模修高铁,以及担心俄罗斯商业环境是否可靠,担心中国的巨额投资会否亏损。如果俄罗斯尚且力所不及,沿途的哈萨克斯坦就更是疑问。何况该国至今并未表态参加该项目。如果中俄两国绕开哈萨克斯坦,那意味着不仅俄罗斯、而且连中国的任务都加重了。

  当然,所有这些,都不是网友对中俄高铁设想不理解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正如《环球时报》所言,网友们担心的是国家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项目,会分流医保、养老等社会保障资金,会分流直接的民生项目。

  这个判断还真准。因为无意中我发现,同样是23日的报纸,《人民日报》刊登的“社保不是万能的”一文,截至当日下午四时左右,获得了5403位读者“我来说两句”;而《环球时报》有关中俄高铁的话题,竟然是零响应。看来的确如《环球时报》所言那样,人们是“彻底的现实主义化”。

  只是这样的现实主义是社会学上的庸俗、还是纯经济问题?笔者在此无暇也无能论及。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