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罗渊自创评价标准收藏万件名家字画

  • 发布时间:2015-01-26 05:31:36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收藏大势

  “如果当初不是看着那么多收藏者在我面前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我真不知道,艺术家来搞收藏还有这么大的优势。”日前,在闻韶轩艺术工作室里边,有着艺术家和收藏家双重身份的罗渊,一边向南方日报记者展示着他这些年出版的藏品集,一边讲解十多年前自己为什么会走上投资收藏这条路的故事。

  翻开中国的艺术发展史,能够在艺术创作和投资收藏两项事业齐头并进、均做到极致的艺术大家不胜枚举。不过,拿画笔的人,又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和能力跳进这块领域如鱼得水。罗渊即坦承,艺术家搞收藏,看似拥有得天独厚的知识优势,实际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风险。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冯善书

  (除署名外)

  利润最高翻几十倍

  在广东的当代艺术家群体里边,罗渊数年前已是鼎鼎有名的大收藏家。2003年迄今,他以30万元的借款和近三十载的从艺资本起家,一只手拿画笔,另一只手抓杠杆,把整个岭南老中青三代部分艺术家的市场都撬了个遍。

  2008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的流动性变得无比紧张,他仍不惜以民间贷款的方式来维持资金周转,不停搜猎着优质艺术“潜力股”。

  艺术圈有个说法,说广东比罗渊有钱的艺术家不少,但像他一样舍得把自己的全副身家和平时画画的收入都悉数投入到书画收藏的人,很可能找不出第二个。曾经有一位自认颇为资深的广州画廊老板,从一个朋友口里偶然听说“罗渊虽然没有开过画廊,但在艺术收藏界的影响力,丝毫不输于那些在公开场合非常高调的职业收藏家,”心里便很不服气。后来没多久,就通过自己的社交圈获得一次机会,前往罗渊的艺术工作室——闻韶轩做客。此君茶歇片刻,便试探性地问罗渊,能否见识一下他的藏品有多少。罗渊二话没说,就从会客室的重型书架上挑出一大摞这些年他自己亲自编辑出版的几十种不同的画集。此君只翻到第三本,就已经吓得目瞪口呆。原来这些出版物,除了有一两本是罗渊自己的作品集,其他悉数都是他这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收购的书画作品集。

  实际上,能够被选编入册的书画,只不过是罗渊近万件藏品里边很小的一部分。罗渊有两大间专门的藏画仓库,里边各种文化宝贝堆积如山,满屋的书柜到处都塞满了一卷卷的字画。这里边到底有多少艺术家的作品?据罗渊自己粗略一算,仅收藏规模在每人100-500张的就有十多位,小于此规模的则多达四五十位。里边涉及的艺术家,以岭南画坛为重心,全面覆盖老中青三代——已故的有关山月、黎雄才不必多言,在世的从杨之光、刘济荣、陈振国、林墉,到邓超华、郝鹤君、方土、孙戈、梁培龙、刘诗东、朱颂民等一大批。

  罗渊给自己定过一个规矩,只要一位画家的作品被其收藏达百张以上的,他就要专门为其出书办展。光是为了兑现这一项承诺,近年来他付出的资本就数以千万计。不过,这项在很多私人收藏家看来像在给自己找麻烦的规矩,从五年前就已经开始为罗渊的收藏带来了令人咋舌的增值收益。有着20多年艺术品收藏经验的小右轩画廊艺术总监刘志强悄悄向记者透露,2003年,罗渊大规模收购广州美院教授刘济荣的画作时,其作品当时的市场价格不过1000元/平方尺,而目前却已飙升到几万元/平方尺,中间几十倍的差价便是罗渊这些年投资的利润。

  在记者面前,罗渊自己也毫不讳言,这十多年来,他收藏的作品,市场价格少则翻个五至十倍,多则达到几十倍。2008年以前,出于滚动投资的需要,他曾经部分抛售过一些在手里拿了四五年的画作,当时确实赚了两三倍的利润,但现在想起来,统统都让他十分后悔,因为当初如果有条件继续持有这些作品,拿到今天才来抛,赚的是比之前多十倍的利润。

  杠杆助力规模扩张

  从一名出色的画家,蜕变成卓越的投资家,再成长为专业的收藏家。罗渊其实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但这短短的五年,却被一些画坛好友视为离经叛道的路线。

  在罗渊的老家粤北翁源,除罗渊外,还有另两位也是美术界响当当的人物。一位是旅美油画大师、全美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另一位是焦墨山水画家刘国玉老先生,目前此两人均举巨资在老家创建了大型私人美术馆。

  与他俩相比,罗渊都属年轻,想法也很不一样。在罗渊看来,一个GDP达到10亿元的地区,才养得起一个艺术名家。翁源目前仍属广东的欠发达地区,养活一位名家勉强可行,多了就艰难了。因此,从离开体制内的第一天开始,罗渊就把自己的未来坐标定在了藏家更多的广州。这种先人一步的远见意识,正是把他带上艺术品投资殿堂的最有力的翅膀。

  在2003年左右,罗渊有过一段非常短暂而纯粹的职业艺术家生涯,也曾经梦想着靠画画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那段时间,一批对字画有兴趣的买家经常借助罗渊的资源渠道来进入艺术家的社交圈,并以组织雅集的方式来收购他们的作品。类似的活动搞过几轮,罗渊就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水平较低、价格较高的作品常常被藏家买走,而另一些水平较高、价格较低的作品反而被留了下来。“这反映出,在藏家和艺术家这两个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知识差:很多藏家虽然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然而,却缺乏专业的艺术鉴赏眼光。”罗渊意识到,如果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介入到艺术品的投资收藏领域,就能够很好地弥补非专业藏家艺术审美能力普遍不足的短板,利用这其中的知识差来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

  说干就干。刚摸准了这里边的门道,罗渊就马上向身边的亲友借来了他此后在艺术品收藏界“发家致富”的第一笔资金。在2003年前后,广东的艺术品市场虽然因为比内地起步早、已经先发展了几年,但总体水平还是很不成熟。不要说罗渊这种中青派,就连杨之光、刘济荣和陈金章等画坛的老名家,作品的市价也只不过小几千块钱一平方尺。所以,那个时候,作为画家的罗渊,根本没有能力靠画画来支持自己的投资。特别是当他决定大批量买进一个画家的作品时,必须启用杠杆。

  几年后,随着投资收藏的脚步越迈越大,罗渊的融资需求也越来越大。“书画投资与股票等其他投资方式很不一样的是,它的回报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正因如此,业内才会有收藏出效益的说法。”美术评论家刘释之也是较早关注到罗渊的一位圈内人士。在他看来,职业收藏家所需要的资金量往往都非常惊人,不仅收入的作品会积压大量的资本,而且平时也要保持一定数额的现金流,以备一看准机会,就能够快速出手,把自己心仪的作品收进来。

  在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罗渊的需要。由于艺术品本身不能作为抵押物,他只能通过民间融资平台来获得贷款。只要年化贷款利率不超过15%的亲友借款,他都曾经接受。

  在入门之初,罗渊还给自己定了另外一条规矩,对每位画家的作品收藏周期不低于3-5年。所以,尽管他收进的一些画作,隔年便有了升值,但为了恪守原则,他在第三年后才首次出掉一些货来换取再投资的资本。直到2008年以后,当自己创作的作品行情起来后,手上有了较为稳定的现金流,他又作出全面停止出货,“只进不出”、专注长线投资的策略。

  近代名家是“灯塔”

  在一些搞投资理论的人看来,罗渊这十多年的成功,得益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成功。在罗渊刚刚试水的2003年,整个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交易规模不过30亿元,而到了2013年,拍卖的规模已经接近700亿元。

  如果把一级、三级市场和大量的私底交易计算进来的话,整个艺术品市场的体量目前已经接近4000亿元。由此可见,如果与整个市场的发展速度来对比较的话,罗渊10多年前收藏的那些作品价格翻个十几二十倍,其实并不奇怪。

  真正让一些人感到出奇的是,作为一个数十年来都在拿毛笔、从来没有接触过市场的画家,在岭南最顶尖的这批顶级画家的作品行情都普遍很低迷的十多年前,是如何预判到国内的艺术品市场未来会一路狂奔,而投资艺术品会比投资股票和房地产还要赚钱?

  事实上,在岭南艺术圈,能够一只手拿画笔,另一只手通过大规模收藏同行的作品来赚钱的画家凤毛麟角。当着记者的面,刘志强掰着手指算了好几轮,都没算出几个来。无怪乎一些艺术家认为,善于搞投资的罗渊,在艺术圈是个异数。很多艺术家在平时的学术交流和社交生活中,偶尔也会跟同行交换作品,甚至购买一些他们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但数量往往都很有限,根本不会像罗渊那样动辄几十张、上百张地拿钱砸。罗渊有一个投资习惯,只要是他看准的画家,一遇到合适时机,他就会一次性把几十万元,或者是上百万元直接打到对方的账上,要求包揽对方未来一段时间的作品。而被他选准的这些画家,往往还不是当时的市场热点。罗渊实际是把他们当作市场上的“潜力股”来投资,这种先给钱、再提货的操作办法,在一些专业的投资人士看来风险极高,稍把握不准就会玩崩盘。对于那些不熟悉市场的艺术家来说,这就更是“简直疯了”的行为。

  那么,罗渊对艺术品投资收藏的信心,到底来自哪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坚定看好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基础,只要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不断走向繁荣稳定,民众对艺术品的收藏品味和需求就一定会水涨船高。把握了大的方向,这条路走下去就肯定不会错。

  “艺术品投资是高门槛的行业,对一个人的资金、知识和眼光都有极高的要求。切忌盲从、蛮干。”罗渊坦言,在他正式决定要走这条路之前,内心确实曾经有过犹豫和思考,担心创作和投资两条腿走路,古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整天对着别人的作品进行市场价值的研究,必然要占去他大量的工作时间,这会不会影响到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前进?

  为了在这个问题上寻找答案,他大量翻阅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史。由此,张伯驹、吴湖帆、张珩、徐悲鸿、张大千、谢稚柳、唐云、徐邦达等一大批杰出艺术家里边的大收藏家进入了他的研究视野。

  徐悲鸿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改良传统中国画的急先锋,他的创作思想对画坛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公认的美术大师。此外,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了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并藏有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逝世后全部捐献国家,名垂青史;张大千是古典画家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被西方艺坛誉为“东方之笔”,他在美术上的成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画家,是当今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头牌”明星艺术家。在世时,张大千还是“富可敌国”的大收藏家,他收藏过的许多珍品在中国近现代私人收藏史上冠绝一时,尤其是像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董源的《潇湘图》、《溪岸图》、王羲之的《行穰帖》、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书卷》及《苏东坡书维摩赞卷》等国宝级的名迹。精明的理财方式和精准明确的收藏方向让张大千一生经济优越,也使他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彪炳史册的大慈善家。其他的如张伯驹、吴湖帆、谢稚柳等,在艺术品收藏领域都有过杰出成就,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在美术创作史上的地位。

  “从这些历代名人的生前事迹,我们可以领略到,艺术创作和艺术收藏是完全可以做到两不误的。”罗渊对南方日报记者总结道,正是从史书里边看到了这一座座闪亮的灯塔,他才果敢地趋散了身边的迷雾,毅然把投资收藏当成了自己在艺术创作以外的另一份终身职业。

  收藏家、艺术家罗渊:

  要耐得住寂寞

  沉得下心

  ■对话

  人物简介

  罗渊,字清源,1961年生,广东翁源人,诗书画家,艺术品收藏家。十二岁起沉醉于文学、书画。曾修学于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投资协会名誉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常务理事。

  买画需把握六要点

  南方日报:著名画家叶绿野在广州搞个展时,专程邀请您到场为嘉宾作投资收藏的专题演讲。这是为什么?

  罗渊:越高端的艺术品,其鉴赏门槛也会越高。对于一般的大众收藏者来说,虽然他们都知道市场上流通的作品,名家的作品价值是最高的,但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来讲的目的就是让观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南方日报:但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不是靠一两场讲座就可以做到的。

  罗渊:的确是。这些年我出席过很多的投资收藏讲座,为收藏者讲解美术欣赏的知识,发现大众的兴趣点都集中在了“买哪位画家的作品能赚钱”,对于像“什么样的画面叫意境深远”这样的美学概念,根本听不进去,也理解不了。那时我就在想,讲授艺术品投资收藏,不能光讲书本知识,还得有一些更实操的东西。

  南方日报:很多大众收藏者为自己设置了“画家必须是中国美协会员”的投资门槛。您如何看待?

  罗渊:设置这样的门槛可以提升投资的安全性,但作为收藏标准,有过于粗放之嫌。中国美协注册的会员目前有一万多人,如果要更精准地投资,无疑要把范围收得更窄一些。此外,非中国美协会员也有少数很优秀的画家,不能忽视。

  南方日报:作为职业收藏家,您有什么适合初入行的收藏者学习的实操经验?

  罗渊:就美术作品而言,我曾经为大众收藏者设计过一套遴选办法。我说大家鉴赏能力不够也不用担心,在决定一件作品是否值得收藏前,先给它评个分,具体标准是:画家的专业背景30分,艺术风格30分,学识和文化修养10分,书法水平10分,作品题材10分,画家美誉度10分。按照这个标准来评,总分是100分,所有分项的实际得分加起来,越高分者就越具有收藏价值。

  收藏出效益

  南方日报:这十多年来,你一路都在不停收购新的作品。您是如何解决投资周期过长和资金循环效益的矛盾?

  罗渊:与其他投资品相比,艺术品投资是非常特殊的,它必须靠收藏来出效益,收藏一位画家的作品周期越长,可能获得的利润率就会越高。但是,一个收藏家的现金流总是有限的,因此,在“守”的过程中,不得不出掉一些中青年的作品来“养”一些更有艺术价值和市场前景的藏品。

  南方日报:对一名专业的收藏家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罗渊:守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当别的收藏家知道你有好东西的时候,会三番五次地来游说你让给他,给出的利润往往比当时市价高。这个情况下你就要抵得住诱惑,因为守五年的利润,可能只翻五倍,但如果守十年就很可能翻几十倍。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买名家作品的价值大,还是买非名家的作品价值大?

  罗渊:如果从纯粹收藏的目的出发,买自己喜欢的就行了。但如果是带有投资的目的,肯定就要寻找那些升值空间最大的画家的作品。我个人的做法,习惯于避开当时的市场热点,追逐那些还没有被其他藏家重视或被市场充分挖掘的艺术“潜力股”。因为投资“潜力股”的成本低,利润想象空间大,而且容易上规模。尤其是当你要使用杠杆的时候,盲目去追高,会加大自己的投资风险。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