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长江里的千岁鱼

  • 发布时间:2015-01-25 05:56:0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这尾石鱼昂首与摆尾间,长江水潮起潮落1200年

  在长江三峡水库重庆市涪陵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中,有一件镇馆之宝——双鲤石鱼,它的存在见证了长江的历史。

  江水滔滔、奔流不息,壮丽的长江千百年来润泽着两岸百姓。在涪陵城长江中,有一道天然石梁被当地人称为白鹤梁。白鹤梁上曾有两尾线雕石鱼。前雌后雄,溯江而上,前边一尾口衔莲花,后边一尾口衔蓂草,石鱼双目注视着长江的潮起潮落。

  石鱼出水兆丰年!石鱼落出,表示一个少雨干旱的枯水周期已过,丰收年景将至。故“石鱼出水兆丰年”有其重要的科学依据。鱼眼则代表一个水文高度,与长江水位的高低、降雨量的多少、气象的好坏有密切的联系,与降雨量的多少、气象的好坏、农业的丰歉,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石鱼水标的镌刻,代表了古老原始水文站的源起和滥觞,它比英国人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文站,要早1100多年。白鹤梁古老的水文资料,为长江的航运事业、桥梁建设、沿岸防洪、城市供水、资源开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历史水文佐证。

  石鱼水标的镌刻,最早始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前。双鲤石鱼上方至今还留有唐广德年间镌刻的石鱼一尾,并有隶书“石鱼”二字为证。这就是原始水标的命名方式。到了清代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时任涪州州牧萧星拱来到白鹤梁,命人重新镌刻两尾石鱼来代替唐鱼,使得这一古时文化现象和水文科学价值得以延续至今。

  双鲤石鱼记载了长江1200年间72个年份枯水水文资料,有着极其重要的水文科学价值。兹摘数句:“广德元年,水去鱼下四尺”;“大宋大观元年,水去鱼下七尺,是岁夏秋果大稔”;“今春出水几四尺”;“石鱼出水面六尺”等。后来,根据1963年、1972年两次科学检测,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两尾石鱼眼睛的高程,大体上相当于川江航运部门涪陵地区的水位零点。

  萧星拱任涪州州牧时于白鹤梁上题有《重镌双鱼记》:“涪江石鱼,镌于波底,现则岁丰,数千百年来,传为盛事。康熙乙丑(公元1685年)春三水落而鱼复出。望前二日,偕同人往观之,仿佛双鱼莲隐跃。盖因岁久剥落,形质模糊,几不可问,遂命石工刻而新之,俾不至湮没无传,且以望丰享之永兆云尔……”笔力苍劲,毫无拘谨,宏厚峭挺,气势磅礴。

  涪陵城江边1600米的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展翅嬉戏,引颈高亢,故而人称白鹤梁。白鹤梁上有题刻165段,石鱼18尾,1尾高浮雕,2尾浅浮雕,15尾线雕,真正有水文价值的只有在白鹤梁东段,位于137.91米高程的位置的两尾线雕石鱼,前面一尾长1.08米,后面一尾1.07米,身上鳞甲十分讲究,为三十六鳞,呈游动状。遗憾的是,历经岁月沧桑唐代双鲤石鱼只留下一尾。清代镌刻的双鲤石鱼还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白鹤梁保护工程于2003年动工,历时七年,耗资2.1亿元,建成了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并于2009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对世人开放。白鹤梁浴火涅槃,石鱼实现了华丽重生,现今静谧地躺在“保护体”内,使更多的人感受科技之光为人类文化遗产带来的保护成果,让更多的游客亲眼目睹双鲤石鱼这一国之瑰宝。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