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温州民政综合改革,都改了啥?

  • 发布时间:2015-01-22 04:29:2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承担国家级民政综合改革实验两年了

  温州民政综合改革,都改了啥?

  本报记者 徐齐

  2013年1月16日,国家民政部与浙江省政府签署共建温州市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战略协议,温州自此承担起国家级社会治理改革的实验任务。

  两年了,温州该交阶段性成绩单了。温州的民政综合改革到底改了些啥?哪些改革内容和咱老百姓密切相关?两年来的各种探索又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记者在梳理时发现,这个“国”字头的民政综合改革,还真带来了不少改变。

  [创新点]长期以来,民政部门颁发《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的对象,仅限于50张床位以上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占据温州半壁江山的民办小型养老院,处于没证、没照、没人管的脱管地带。对此,温州首次提出养老机构分类管理,针对民办小型养老机构设立社区养老机构标准,实行属地管理,采取备案制,由所在乡镇(街道)负责管理。从而解决小规模民办养老机构的身份和管理难题。

  [成绩单]实行养老机构备案登记以来,有12家社区养老机构获得备案制管理,告别了无证无照的脱管状态。

  [创新点]2014年3月,位于瓯海区丽岙街道的温州市泊岙老人公寓有限公司,获得光大银行土地抵押贷款3000万元,成为我国社会事业公益性设施获得的首笔抵押贷款,实现了民办养老机构银行融资的“零突破”。

  [成绩单]在加大资金投入方面,温州明确将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集中使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14年温州养老专项资金达7500万元左右。从2013年开始,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暂定3年)作为奖补资金,主要用于重点项目一次性奖励、新增护理型床位补助等。

  破解用地制约方面,明确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编制老年人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各地每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3%至5%用于养老福利机构建设,2014年落实养老设施建设用地703.4亩;亚太老人公寓等5家机构,成功利用“退二进三”政策变更闲置厂房使用功能兴办养老机构,5家农村养老机构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和住宅用房安置指标进行建设,破解养老机构土地难问题。

  [创新点]这两年,温州新投资的养老项目向高档次、多功能、专业化方向转型。此外,温州还在探索养老机构的“医养融合”。2014年11月,位于龙湾状元街道的红景天康复中心试运营,除了具备养老机构的日常照料功能外,入住老人还可接受专业的医疗服务,成为温州首个“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项目。

  在温州,还有一种“共建民营”的养老机构运营模式正在兴起,即由政府出资修建,再交由社会专业团队运营。

  [成绩单]两年来,温州共有18个高档次多功能护理型养老机构项目落地(2个已经投入使用,8个在装修中,8个在建),总投资20亿元。计划新增床位5213张,其中民办16家,民资占比90%。

  推进养老功能内容转型,医养融合民办机构勇试点,全市3家民办医养融合机构承接省厅试点,通过医院转型、养老机构引进医疗等方式探索医养融合,并已相继开始收住老人。

  推进养老举办主体转型,运营模式改革社会力量广参与,全市7所镇(街)敬老院完成公办民营试点,30多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由社会力量承接运营。实现运营方式及功能、规模、服务上转型升级,培育出红景天、国瑞、壹加壹、敬老爱汇等一系列专业养老服务机构。

  [创新点]在温州,许多需要护理技能培训的对象,多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的养老护理人员,通常她们很难抽出时间离开社区、离开家庭参加集中培训。温州组织养老护理技能培训“双进”项目,将培训场地从会场转移到社区,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同时,删繁就简,根据家庭养老护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等特点,联合温州医科大学,编写《老年护理实用手册》,图文并茂、容易掌握。

  [成绩单]养老护理技能进社区、进家庭“双进”项目,共计组织165场次200人次(师资)参加,培训家庭养老护理员3万多名,12万人次受益,受到老年家庭肯定。经抽样调查,25%参训人员服务的家庭认为护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75%认为有一定提升。鹿城一位失能老人致电市民政局,表示护理人员经过培训,翻身、按摩等各项技能有了很大进步,自己感受很深,所以特别表示感谢。

  (下转第18版)

  温州民政综合改革,都改了啥?

  (上接第17版)

  [创新点]2012年10月,温州出台社会组织“1+7”文件,明确规定,除政治类、宗教类、社科类外,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将原来承担归口管理职能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取消了原业务主管单位在社会组织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和年检的前置审查。在注册资金方面,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成立登记时,开办资金可减至1万元,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和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可以零注册资金登记。

  [成绩单]温州对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新规后,社会组织快速完成了“量”的增长阶段。2012年,温州新增社会组织数大于前5年增长的总量;2013年新增登记社会组织是上年同期净增数的3.3倍。至去年底,温州登记备案社会组织2.84万家(其中登记7328家、备案21151家),位列全省第一。

  [创新点]2013年2月,温州市鹿城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成为全国首家由地级市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温州成为全国首个开展非公募基金会的地级市。此前,非公募基金会的审批工作一般在省级民政厅进行。

  [成绩单]之前近10年时间里,温州非公募基金会只成立了20余家;而试点之后1年多,已有13家基金会在市本级登记成立。

  [创新点]按照原先相关条例,民办教育、医疗、养老等民办非企业单位一旦停办,资产就属于社会所有。温州在改革中明确,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民办教育、卫生和养老机构出资财产属于出资人所有,并允许取得合理回报。即使今后停办了,政府也会按照它当初的价格给予回购。深化民办非企业单位产权及回报制度改革,消除了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养老、医疗事业的顾虑,大大激发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热情。

  [成绩单]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民办教育、医疗、养老累计引进民资达145亿元。其中民办教育引资项目20余个,计划投资约45亿元,已完成投资约10亿元;社会办医签约项目30个,计划投资约70亿元,已完成投资5.39亿元;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签约项目18个,计划投资30亿元,已完成投资约5亿元。民非产权制度改革既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又减轻了国家负担,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从体制机制上改进了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创新点]温州为数以千计的社会组织搭建孵化服务平台,解决了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资金少、无场地、缺少技术支持等问题。资金上,开展公益创投,推动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公益服务资助和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生产实现有效对接。同时,以公共财政为引导,以福彩公益金资助、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的方式,组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

  [成绩单]温州建成各级社会组织孵化服务平台986家,实现市、县、镇、社区四级全覆盖。全市投入资金430余万元,落实市、县两级孵化基地13个、场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其中青少年类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是全省首家,受到国家相关部门高度评价。

  2014年,温州全市依托服务平台,共资助公益项目260个,资助金额580万元。温州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已累计到位原始资金3500万元,实现市、县两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全覆盖。瓯海区潘桥街道探索成立了全省首个镇(街)级的社会组织发展基金。

  [创新点]一部分政府职能,被称为“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更适合由社会组织来承担。温州2013年启动了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试点,率先在温州鞋革行业协会试点承接市经信委、市人力社保局等6部门的8项职能。

  [成绩单]2014年,温州相继出台了转移政府服务的实施意见、暂行办法、年度指导目录和社会组织目录,全面铺开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工作。列出转移事项167项,第一批具备承接条件的社会组织110个。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已在教育、社区、司法、养老、文体、治水等10多个领域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累计投入资金超1亿元。

  [创新点]2013年3月,鹿城区五马街道八仙楼社区的红心服务社、同心书画社、睦邻社、巾帼志工社、绘迹光年动漫社等5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通过选举,各自产生了负责人。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民主选举,无候选人直选社团“当家人”,是温州对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民主选举工作的积极探索和又一创新。

  [成绩单]温州对全市“草根组织”予以备案登记,目前全市登记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23108个,平均每社区数为29个,平均每万人拥有数为25.3。在全国率先推行基层备案社会组织负责人民主选举产生,社区备案社会组织各成员参与意识得到进一步激发,参与热情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已有11858家备案社会组织通过等额、差额或无候选人海选等方式,民主选举产生负责人,实选占应选比例达96.5%。

  [创新点]仅靠国家社工考试制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社工人才的需求。对此,温州积极探索地方版社工考录制度,2012年开展了首次地方版社工考评工作。

  [成绩单]两年多来,温州新增地方版社工5291人。目前,全市持证社工由2011年底的139人迅速增至现在6172人。同时,率先构建跨省市跨区域、长达3~6个月、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社工实务培训机制。两年来,选派200多名社工到上海、深圳等地参加实务能力提升和督导培训。

  [创新点]2014年,温州引入台湾先进教育资源,建立温州民政职业学院,填补了全省民政系统专业培训的空白。

  [成绩单]2014年,首批招收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全日制高职生59人,民政学院成为培养养老护理专业社工人才的重要基地。

  [创新点]“爱心驿站”采取政府主导、社区协同、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运营模式,在社区搭建了物资交流、政企互助、困难帮扶、志愿服务等平台。引导社会组织、企业、社工、志愿者等各方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社会救助,为当地困难群众无偿提供物资、医疗、教育、心理疏导、技能提升等服务,有效消除政府救助的盲区,补充了不足。爱心驿站通过冠名捐赠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急难”。如永嘉县黄天宽爱心驿站,由黄天宽先生捐资500万冠名,每年到账100万元,用于开展“救急难”。该驿站自去年6月19日成立以来,共组织爱心帮扶活动6次,支出善款70.2万元,其中急难救助30人,发放爱心款9万元。瓯海区欧斯华瞿溪街道爱心驿站,由企业家徐志才出资,已向137位困难群众发放救助卡,共计3万元。同时,爱心驿站也成为了“三社联动”的载体和平台。如:龙湾区宁城社区爱心驿站,由社区出地,引入社会组织运营,由专业社工参与,培育本土志愿服务力量,开办了辣妈缝补社和贫困儿童公益夏令营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独具特色又贴心的帮扶服务。

  【成绩单】去年以来,温州市在社区平台建成130家爱心驿站,政府投入约1000万元,吸引社会各地民间资本约1500万元。吸收9000多名社工、志愿者参与各类救助帮扶活动,20多万困难群众得实惠。

  [创新点]自2012年8月起,温州市区城乡居民的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全部由政府埋单。免除项目包括遗体冷藏存放费、接运费和火化费,每位最低免除640元。另外,在温大中专院校学生、现役军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新温州人,也突破户籍限制列入“普惠”对象。同时,针对城乡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等特殊困难群体,建立了以免费墓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救助保障机制,全市公墓都预留一定比例免费给困难群众的墓穴数。

  [成绩单]自温州率全国之先实行全民普惠的基本殡葬服务政策以来,实现人均约800元的殡葬福利,年均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约3600万元;两年来向困难群众免费提供460个墓穴,减免资金420多万元。

  [创新点]温州曾是全国“青山白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瓯海大道东段沿线9公里多有椅子坟2700多座。自2013年起探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改革新模式,从“拆坟”转型为坟墓生态化改造:坟背重新覆上泥土,周边种下植物,保留墓碑等供亲人祭奠死者。同时,大力倡导、鼓励生态葬法,免费实行海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并给予3000元至8000元的奖励。

  [成绩单]温州共完成“四边区域”(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坟墓生态化改造约6.7万座,青山白化现象明显改观。坟墓生态化改造,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尊重群众传统祭祀丧葬习俗,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可。接受海葬的群众人数逐年增多。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