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为了清水润北方——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人民的奉献

  • 发布时间:2015-01-21 09:42:29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为了清水润北方——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人民的奉献

  新华网武汉1月21日电(记者熊金超、李伟)涓涓清水,北流无声。

  南方“亚洲天池”的优质水源,沿着蜿蜒1000多公里的人工渠日夜流淌,从2014年底开始润泽北方千家万户。

  为了这一渠清水,水源地丹江口库区上百万居民,有的告别故土,远迁他乡;有的舍弃家业,外出打工;有的放弃世代相传的致富门路,另谋生计……

  移民:从此故乡是“他乡”

  “老母说了,老家的水土要带到新家去,世世代代,水土相连。”祖祖辈辈生活在鄂西北的农户赵久富,搬迁至鄂东的贫困山区生活了5年,家中珍藏着5年前从家乡带来的汉江水和故乡土。

  为了给丹江口水库腾地蓄水,淹没区有40万百姓按政策实施了搬迁。

  鄂东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200个外迁移民安置点之一,也是赵久富的新家。5年前,来自鄂西北的十堰市郧县安阳镇874户3721人,跨越千里搬迁至此。

  今年已59岁的赵久富心里一直觉得愧对父母。按照移民政策,时任余嘴村党支书的赵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为了用实际行动说服和带领大家,他主动选择外迁,为此舍下80多岁的父母。

  为了能让乡亲们稳住并发展起来,作为新任移民新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的赵久富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移民们在新家落地生根,甚至找到了比过去在偏远山区更多的致富出路。

  在移民搬迁中涌现出无数赵久富一样的党员干部,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刘峙清、陈平成、程时华……多名移民干部甚至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的奉献与付出,人民不会忘记。

  渔民:靠水不能再“吃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丹江口大坝经过加高后,水库容量增加了近一倍,但对留守在库区的渔民来说,水却不再是他们的传统优势资源

  为了杜绝库区养鱼带来的污染隐患,库区网箱养鱼业目前已被全面取缔。

  “我的网箱一年收入有20万元,取缔之后,不知道该咋办……”人称“养鱼大王”的叶明成已年近60,望着平静的丹江口水库,眼里充满忧虑。

  老叶是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的居民。他告诉记者,从1968年算起,自己与当地许多老百姓一样,几次移民搬迁,已被丹江口的江水驱赶了近半个世纪。

  如今,为了保护水质,唯一的致富“饭碗”网箱养鱼也不得不舍弃。

  十堰市水产局局长石崇明告诉记者,十堰市山区耕地少,但丹江口库区水面宽广适宜养殖,上世纪70年代末就兴起了网箱养鱼。

  全市约有15.2万只养鱼网箱需要取缔,涉及5万渔民。

  “南水北调,服从国家大局嘛,希望北方人民珍惜用水!”叶明成说。

  山民:“黄金”产业变“黄泥”

  黄姜,一种草质藤本植物,其根茎所含物质是合成可的松、强的松、黄体酮、性激素等50多种激素的重要原料。

  丹江口库区的郧西县经过10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黄姜基地。黄姜产业也成为这个贫困县几十万居民脱贫致富的“黄金产业”。

  郧西县安家乡党委书记李锋告诉记者:“在高峰期,整个安家乡1.7万亩土地有1.5万亩种了黄姜,全乡一年黄姜产值最多达到7000万元。”

  然而,为了“一库清水北送”,郧西用了3年时间“壮士断腕”把这一支柱产业关停。

  “郧西处于丹江口水库上游,黄姜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由于目前的处理技术尚不过关,排放的废水会威胁汉江的水质安全。”郧西县科技局局长李传泽说。

  郧西县县长杨华林告诉记者,郧西先后关停14家黄姜加工厂和53家污染企业,如今全县已经找不到一家还在运转的黄姜企业。

  “黄金”产业成了“黄泥”,老百姓日子怎么过?郧西县千家万户农民不得不重新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放弃黄姜后,郧西县把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安家乡长岗岭村村民潘外平告诉记者,他家耕地改种了桑树,希望桑蚕业能让自己的钱包再次鼓起来。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