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古代谁发明的“下跪”

  • 发布时间:2015-01-21 08:31:52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这几年,“跪”这种行为越发流行了,跪完老师跪父母,跪得父母和老师泪流满面,这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在网络语言里,“跪”字也很流行,如“跪求”“给跪了”……好像“跪”这种行为,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技能。中国人是什么时候习惯下跪的呢?事情可能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跪拜礼本来是一种对等的礼仪

  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理解了古人的这种坐姿,就容易懂得跪拜这种礼仪。

  古人在接待宾客的过程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古人说的“跽”,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有时要前额触地,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当所有人都是面对面跪坐的时候,向对方行跪拜礼并没有多少高低的区别。

  “跪”和“跽”就成了先秦时期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必备礼仪。战国时期的谋略家范睢觐见秦王,秦王请他赐教,与他面对面跪坐请求,诚意满满。一个当君王的做到这份上够意思了。

  先秦时期,无论是礼制,还是史事,都有君向臣“ 拜”——也即行跪拜礼——的记录。没错,就是君主向臣下跪拜。在秦朝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君对臣就变得比较怠慢了。不过,这一时期的皇帝仍保留有敬老的礼仪,去看望老人,要行跪拜礼。古时君臣坐而论道的情形也出于此。西汉文帝召贾谊谈论国事,文帝听得着迷,不知不觉以膝行挪动靠近贾谊所坐之席,贾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 继续讲他的。可见当时的跪拜礼仍然是一种平等的礼仪。

  在古代,“跪”是最礼貌的坐姿

  中国古代最早是没有凳子、椅子的,当然连桌子也没有,只有很矮的“几”。秦汉以前,人们“席地而坐”,坐时在地上铺上席。据考证,古人坐于席,正规的坐姿是两膝着地,两脚的脚背朝下,臀部压在脚后跟上。“正襟危坐”表示的就是这个坐法,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跪坐”。

  除此之外,以这种姿势坐着还有对服饰的考虑。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穿着裤子,但通常穿着于袍服内,不把裤子露在外面。跪姿显得文明有礼。

  一些放松的坐姿,比如盘腿坐、叉开腿坐,或者抱膝而坐,都是很不雅的,最多只能私底下这样坐坐,正式场合会被认为是野蛮人。

  当时的社会对这些不雅坐姿意见很大,古籍中将这些坐姿与衰败的世风、得意忘形、放荡不羁和鬼怪之姿等联系起来。当时的社会尤其看中礼乐文化,强调坐有坐相。正确的跪坐坐姿带给人威仪之感,是一种向上的精神面貌,与屈辱卑贱完全不搭边。

  自从有了椅子,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很快,椅子来了。凳子、椅子在中国出现的具体时间不明确,但至少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普及,在宋代盛行。人们垂足而坐日渐普遍,席地跪坐成为历史陈迹。

  有了椅子以后,跪和坐就有了高度的不平等,这个时候“跪”才有了一方居高临下,而另一方卑微的意思。但就算发明了椅、凳之后,在元代之前,下对上、民对官、官对皇帝等,除了在正式场合需要行跪拜礼之外,一般也并不跪着。

  《宋史》记载,在皇帝出巡时,只要不是“郊庙大礼”这样的隆重场合,一般就是“惟前有驾头,后拥伞扇而已”。

  康有为对跪拜礼仪作过如下描述:“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这里说的就是唐以前是臣与君共坐;到了宋朝,皇帝仍坐,大臣则由坐改为站立。元朝进一步发展为臣下跪着向坐着的皇帝察复,明清沿袭而不改。由明朝开始,由于尊君卑臣的强化,君主对臣下已表现为非礼对待。其突出体现,便是明代对大臣们的“廷杖”——堂堂大臣在皇宫大殿上被扒了裤子打屁股。打完了再拖上来,打死了就抛下去了事。

  清代才是下跪最盛行的时代

  中国人的跪,到清代才蔚为大观。

  清代统治者制定了一套极其繁冗的跪拜礼仪,仅跪拜就有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其中三跪九叩为最高,臣民对皇帝、皇帝跪皇太后都要三跪九叩。

  与此同时,平民见官必须长跪,只有有功名之人,才获格外开恩而不跪;大臣见皇帝,也必须长跪。臣民不仅要长跪,还要磕头,磕得越响,表示诚意越高。

  当然,如果大臣太老,也会因为皇帝的恻隐之心获得特别优待,不用跪在冷冰冰的地板上,而是跪在垫子上。清乾隆时,70多岁的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署理直隶河道总督刘于义曾奏事养心殿,因跪的时间太久,在站起时踩到自己衣服角,一下摔倒在高高的御座下,因公殉职。(据《壹读》 )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