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

  • 发布时间:2015-01-16 08:32:32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自2007年以来,自治区农业环保工作按照“打好基础、备好技术、树好典型、当好参谋、带好队伍”的思路,坚持“着眼当前、谋划长远”的原则,先后围绕化肥、农药、畜禽废弃物、秸秆、地膜、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领域开展了专项研究,扎实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

  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顺利完成。结合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2008年我区普查工作结束,2009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同时编写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农业源分册)》。2010年底建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查询与更新系统”。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调查工作顺利启动。我区建立了9个农田肥料流失国控监测点和20个农田地膜残留国控监测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定点监测工作。9个农国控监测点已经全部完成了建设任务,制定了处理设置方案,并按照农业部要求完成了基础土样采集工作。同时还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工作,完成了全区102个旗县种植业基本情况的调查,对500个典型地块、330个畜禽养殖单元开展了典型抽样调查。

  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工作有效完成。为切实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防治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控制城市和工业“三废”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污染,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近几年我区先后开展了农产品产地划分工作、农产品产地土壤、农产品大气降尘和污灌水的取样分析工作,为各级农业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外来生物入侵调查与防治工作进一步拓展。积极开展了外来入侵生物入侵调查与防治工作。2014年,我区继续开展对外来入侵生物刺萼龙葵和少花蒺藜草的调查与防除工作。全区共调查了12个盟市102个旗县区的500余个乡镇,调查总点位数超过2500个,调查总区域面积超过300万公顷。一些地区刺萼龙葵的发生密度和发生面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已严重威胁到农牧业生产。为有效遏制这种快速扩散蔓延趋势、压低种群数量、控制和减少发生范围,在部分盟市开展了刺萼龙葵和少花蒺藜草的综合防治试验和集中灭除工作,效果十分明显。

  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保护工作有序开展。从2010年开始,先后对大麦草、沙芦草、革苞菊、发菜、蒙古口蘑、肉苁蓉、野大豆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初步掌握了原生境保护区域的基本情况,确定了核心区、缓冲区的面积与范围,明确了保护区总面积与建设规模。同时也了解到调查物种的主要威胁因素和分布情况,为下一步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大力推广。自2008年起,我区在温室大棚开展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引进推广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较好稳产性、完善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体系,特别是《内蒙古秸秆生物反应堆发酵设施栽培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与颁布保证了技术的完整性。该技术从试验、示范到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全区推广总面积已超过1.5万亩。

  地膜残留污染防治工作有序推进。在13个旗县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拟通过推广厚度在0.01mm地膜、补贴废旧残膜回收利用方面,推动我区废旧残膜的回收利用。一些盟市、旗县亦出台了政策措施促进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减少地膜污染。如通辽市市政府专门提供50万元研发经费,重点研制适合当地的残留地膜回收机械;兴安盟科右前旗政府拿出30万元用于残膜回收环节的补贴。赤峰市喀喇沁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等旗县着手进行了降解地膜的引进和对比试验。

  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按照国家的要求,我区重点开展了土壤样品采集、运输与检测,整理数据录入,自治区级样品库的建设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自治区农村生态能源环保站工作纪实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内蒙古的农村牧区,是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农村生态能源环保站给出了答案。

  进入新世纪以来,沼气建设以其日趋成熟的技术和科学实用的模式,已经成为一项改善农村牧区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速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富民利民工程。户用沼气能有效地解决农牧民做饭燃料所需;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则可以实现养殖场畜禽粪污的“内循环、零排放”和向农牧民集中供气。通过合理配置农村牧区能源资源,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逐步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牧业生产无害化、能源结构合理化、街道环境优良化的建设目标,最终达到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村容村貌整洁,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农村牧区沼气事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能源、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区户用沼气池保有量已从2000年的0.3万户发展到目前的近50万户,养殖小区小型沼气工程从无到有,已发展到292处;大中型沼气工程亦是从零开始,目前已建成94座;共涉及全区12个盟市78个旗县市区的3000余个行政村。

  典型创建工作成效显著。老的典型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其示范带动作用愈加凸显。新的典型不断涌现:

  目前全区供气户数最多的沼气工程集中供气项目——赤峰市喀喇沁旗三道营子沼气工程,供气户数已由最初的350户增加到目前的650户,该工程从2011年10月开始为村民供气,至目前为止,3年多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全年365天不间断为村民供气,并且气量足、供气压力稳定,深受广大用气户的喜爱。并得到自治区党委和农业部有关领导、以及国内知名专家和其它省区市同行的充分肯定。

  内蒙古牧科禽业公司养殖基地沼气工程,从2012年9月正式启动运行以来,即使在每年的“三九”天,厌氧消化器的容积产气率仍能保持在0.8m3/m3以上,为沼气工程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右前旗巴拉格歹兴安村大型沼气工程是全区第一个为住楼房的村民供气的沼气工程,目前已供气200户,即将再供气300户。该村蔬菜种植面积达6000亩,并且有485栋蔬菜日光温室,实现沼渣、沼液高值利用的条件亦十分优越。2014年10月中旬,自治区发改委农经处处长阿尔斯楞等同志考察该工程后,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规划科学合理,工程质量过硬,配套设施齐全,项目效益明显,模式亮点纷呈。

  “现代牧业(通辽)有限公司沼气工程建设项目”采用推流式发酵工艺,厌氧消化池总容积达18900立方米,安装了两台装机容量450千瓦的沼气发电机组,夏季日发电量达15000千瓦时,冬季亦能达到8000千瓦时,发电产生的余电用于沼气工程自身的增温,沼渣脱水后用做牛卧床垫料,沼液用做肥料还田,从而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

  五原县巴美肉羊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大沼工程2014年夏季开始启动运行,该工程厌氧消化器单体容积近4000立方米,沼气目前主要用于发电,沼气发电产生的余热用来给沼气工程增温,沼渣、沼液主要用于为该公司的有机肥厂提供原料,沼气工程的产出物得到了充分有效利用。

  当前,农村牧区沼气建设已经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过去的快速发展阶段进入了管建并重、稳步推进的新阶段,我们要适时转变发展思路,实现七个转变:在发展方向上,由过去的重建设数量向建设质量和数量并重转变;在建设内容上,由过去的以户用沼气为主向户用、大中小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并重转变;在沼气利用上,由单纯用气向气、渣、液的综合利用转变;在体系建设上,由单纯的硬件建设向运行机制创新转变;在队伍建设上,由组建专管队伍向培养打造专家队伍转变;在宣传培训上,由过去的重点宣传功能、效益向重点宣传管护、使用知识转变;在工作领域上,由单一的以沼气为主向多种农村牧区可再生能源互补转变。

  沼气建设的生命力在于综合利用。沼气建设要跳出就能源抓沼气的思维模式,大力发展沼气循环农牧业,延长沼气产业链条,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在沼气推广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做好综合利用这篇文章,积极开展“三沼”(沼气、沼渣和沼液)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试验示范。“沼肥对温室蔬菜产量影响”的研究显示,西红柿产量可提高25%左右,VC含量、还原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8个、1个、0.26个百分点。三沼综合利用不仅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品质,还促进了沼气的有效利用。

  沼气建设坚持多能互补,综合利用,不断拓宽建设内容。目前,单纯的沼气建设因功能单一、利用链条短、效益不明显,不足以把沼气建设促进农牧业循环经济的魅力充分显现出来。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的创新沼气建设模式是确保沼气发挥更大效益的有效途径。只有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多能并举,以沼气建设为重点,大、中、小一起上,秸秆气、生物质、太阳能、节能炕(灶)同时搞,多途径、多方式地开发农村牧区清洁能源;坚持技术集成,以沼气为纽带,与农牧业实用技术、先进节能技术、节能设施优化组合,实现技术集成,功能放大,继续打造效果更好的沼气建设新模式,才能丰富沼气建设内容,不断拓展沼气建设功能。

  农村牧区沼气:点燃希望之火

  农村牧区环保:守护每寸土地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