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羊被吃”尴尬了谁
- 发布时间:2015-01-16 02:31:33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日,有媒体报道,某地搞扶贫,给一贫困村提供了120头母羊。羊毛羊奶都是宝,养羊致富不挺好?还派技术人员下乡,提供饲养管理、专业防疫、母羊配种等技术服务。结果这120头“扶贫羊”,被村民吃剩了不到60头。
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稀缺的扶贫资源不仅没有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反而上演了“扶贫羊被吃”的尴尬与荒诞。“扶贫羊”旨在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价值转变,为何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生根发芽?说到底,事先没有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没有充分地吸纳当地老百姓的意见,造成扶贫项目“不接地气”。
“扶贫羊”项目的初衷,在于提高贫困村的“造血”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型。从表面上看,“扶贫羊被吃”是一些农民短视的产物;从本质上看,“扶贫羊被吃”是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统一制式的新房子没有羊圈的位置,羊在哪儿养?村子周围全是戈壁荒滩,没有水草,怎么放羊?村子交通不便,养成的羊、剪下的毛如何运输出去?脱离了强有力的实施操作系统,“扶贫羊”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一个好的扶贫项目,应该是道德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结合体;“扶贫羊”徒具道德价值,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最终陷入了“初衷良善、方法僵化、效果不如人意”的窠臼。“扶贫羊”在实施过程中,一旦指标设计不合理、程序设置不科学、细节考虑不周全,再美好的愿景也会被渐次抽离、掏空了意义。
不论是此前的“引进萤火虫”、“退坪种树”,还是这次的“扶贫羊被吃”,一些脱离现实、缺乏社会基础的决策,难免会在实施执行中大打折扣。拍脑袋决策现象也好,急于求成也罢,都会导致扶贫需求与扶贫资源供给的断裂和脱节。“扶贫羊被吃”暴露出的不仅是盲目扶贫的挫败,更是社会治理观念的陈旧。
作为一种单向管理,“扶贫羊被吃”背离了多元合作共治的时代潮流,最终落入“自说自话”的窠臼之中——只有通过民间触角打捞“民意”,扶贫项目才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眼睛往下看、步子往下走有助于消减“对上不对下”的敷衍塞责,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加快公共服务走向实质普惠。
汉代政论家王充曾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深入了解老百姓日常生活到底有哪些现实困难、公共产品如何实现优化配置、社会治理还存在着哪些短板,从而“对症下药”,扩大社会支持,优化公共服务,让贫困老百姓过上更加宽裕的生活,才是扶贫应有的路径。杨朝清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