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奥莱业态被透支 "虚火"还能烧多久
- 发布时间:2015-01-15 07:3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一份2014年中国奥莱TOP10榜单昨日出炉,中国奥特莱斯业态在疯狂开发一年后,成绩喜忧参半。掌握品牌资源、熟悉奥特莱斯经营模式的企业依然大步向前,盲目的跟风者被拒之门外。尽管奥特莱斯是一个难征服的业态,但面对亮眼的成绩依然有大批零售商与地产商前仆后继。
两级分化
在百货进入低潮期后,购物中心与奥特莱斯业态开启疯狂的发展模式。奥莱TOP10榜显示,在市场低迷期,九成上榜企业保持了双位数业绩增长。
根据奥特莱斯产业专业媒体《奥莱视界》统计,上海青浦百联奥特莱斯广场、北京燕莎奥特莱斯、佛罗伦萨小镇分别以40.01亿元、38亿元以及22.7亿元的业绩位居前三位置。奥特莱斯第一阵营内的企业销售额均超过10亿元,其中超过20亿元的有4家。
不过,由于发展步伐过快,进入奥特莱斯领域的企业并没有无限风光。目前,国内已开业、在建与规划的奥特莱斯项目超过250家。其中,规划或在建的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超过100家,不过能够顺利入市的仅有1/25左右。延缓开业或濒临停业的单店不在少数,步入成长期的奥特莱斯品牌寥寥可数,强大的品牌资源与专业化运营成为奥莱成功的关键。
透支奥莱
如果以国外“名品+折扣”的经营模式,国内多数奥特莱斯品牌难称真正意义的奥莱。火爆的奥特莱斯点燃了开发商与零售商的开发热情,但在难以掌握品牌资源与运营的核心部分下,多数奥莱运营与理想差距甚远。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国外奥莱一般由国际品牌直接开店,而国内奥莱大多为代理或买货模式。奥莱的运营思维与商业地产截然不同,运营者必须有过硬的品牌资源和与品牌深厚的业务往来关系,并熟悉奥莱品牌与货品的运作模式。
反观国内奥莱,由于品牌资源有限,平价品牌撑起国内奥莱的“半边天”。在有限的国际品牌中,超低折扣反映出货品的陈旧。同时,由于货品供应跟不上流转速度,断货无补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位商业专家看来,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奥莱开发并未过剩,过剩的是一些滥竽充数、打着奥莱名义的商业项目。
无法打通供货渠道是国内奥莱难以成功的致命问题。在北京赛特奥莱总经理乔宇看来,奥特莱斯开业前最难的是招商。一个品牌有7-10家正价店,甩下来的货品才能支撑一家奥莱店。而国际品牌10-80家正价店才能支撑一个奥特莱斯店。
模式演变
去年,北京首创奥特莱斯成为奥莱界的一匹黑马。开业一年多时间里,经营业绩从4亿元飞跃到10亿元。248家店铺中40%销售超过500万元,15%超过千万元。其中经营面积120平方米的COACH销售达到6000万元,坪效位居国内奥莱门店前列。
谈到项目初期的招商到日后的运营,北京首创奥特莱斯总经理袁泽路表示,起初不少供应商表现出犹豫态度,造成项目一期招商不理想。袁泽路想出了一个办法,以购物中心的运营思维和奥特莱斯的经营模式相结合,打造成“奥特莱斯综合体”,而现在的奥莱只是综合体内的一个主力店。梳理思路后,首创奥特莱斯发展步入正轨已进入盈利阶段,去年又增开近70家店铺。
在乔宇看来,下一个5-10年,会出现奥特莱斯关店潮或重大重组。据透露,目前赛特奥莱正在接触一些并购或强强联合的企业。强强联合可以占有更大市场,把握更多商品资源。那些不以奥特莱斯为主业的企业,一旦销售出现问题,信心便受到影响。只有专业从事奥特莱斯的企业才能坚持到最后。
北京商报记者 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