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让农民成为发展进程中的创业者——浙江省以农民为主体的内源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探索

  • 发布时间:2015-01-14 15:26:00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改革开放将农民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不甘贫穷落后的浙江农民在农村内部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发展工业的资本,掀起了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浪潮,成了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主体力量。这条独特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是以农民群众为主体、民营经济为主导、县域范围为主战场的内源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其最与众不同的是农民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动者、投资者、创业者、就业者和成果共享者。这条道路也是浙江省率先基本消除城乡绝对贫困现象、没有出现贫困城市化和贫困人口城市化现象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普通农民甚至贫困农民能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创业主体,这与浙江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中若干“小”与“大”的“哲学”相关。

  “小商品、大产业”

  以生活日用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小商品生产,因投资门槛低、技术含量低、需求规模大、就业容量大、市场空间大,成为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创业的首选领域,而众多农民创业使小商品生产成了农民就业增收的大产业。正是由此形成的几百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才使浙江有如此多的就业机会,不仅使得本省3/4以上农民实现了转移就业,而且吸纳省外1000多万农民来浙就业。

  近年来,面对省外流入人口减缓、劳动力供求关系趋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挑战,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了转型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服务外包形式,将部分环节或零配件生产分散到农村发展来料加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扩大农民就业,这已成为浙江扶贫开发中带动农民充分就业和普遍增收的大产业;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通过区域转移,到省外、国外发展,并通过与异地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优势的结合,在异地获得了新生,带动了异地发展和农民就业。如浙江纺织业转移到新疆,既带动了新疆棉花优势的就地转化,又吸纳了当地大批劳动力转移就业。

  “小企业、大集群”

  以小企业为主的组织形式是资本稀缺的农民投资创业的必然选择。众多农民在同一区域内围绕某一特色产业,创办了众多小企业,并逐步形成了一个个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区域性企业群体——块状经济。2008年,浙江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有600多个,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块状经济有312个,这312个块状经济,总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工业总量的54%、62%和56%。

  近年来,面对产业优势减退和市场竞争加剧,一大批块状经济通过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组建行业协会和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区域性品牌、向工业园区集聚、扩大与境外跨国公司和国内强势企业合资合作、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提升了产业层次,扩大了生产规模,打响了产品品牌,增加了企业效益;还有一大批块状经济通过集群式“走出去”,实现了境外上市、并购重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小市场、大流通”

  浙江省在政府主导下兴办了一个个专业批发市场,这种专业批发市场不仅为众多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共的营销平台,省去了企业开拓市场的事务和费用,而且大大拓展了产品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面对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营销方式变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形势,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商场化,成为集原料采购、生活购物、休闲游览、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商业集聚体;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园区化,成为拥有展示展销馆、休闲服务区、流通加工区、小企业孵化区、仓储物流区、信息中心、商品检测中心、结算中心等场所的综合服务体;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信息化,成为集信息服务、网上交易、异地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商务体;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外向化,成为中小企业产品外销的平台;一批专业批发市场郊外化,成为市场群落集聚发展的大型物流中心;还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连锁化,到异地开辟“连锁批发市场”。

  “小城镇、大平台”

  城市是发展工业的理想的场所,然而在城乡分割的体制下,农民无缘城市,而门槛很低的小城镇则成了农民创业就业和集聚落户的大平台,也成了联结城乡、沟通城乡的大通道,由此也使浙江的城市化走上了以发展县城和小城镇为主的“网络式”城市化路子。

  近年来,面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自身不足,浙江积极转变城市化形态,努力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纽带、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群,在保留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易于吸纳农民就业和带动农村发展优势的同时,增强城市群的创新驱动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同时,积极培育40个中心镇,使其具有小城市功能。“小资本、大合作”

  农业剩余是农民参与工业化、城市化的第一笔资本。然而,农业剩余由于积累慢、数量少,单个农户力量仍不足以创办企业,于是弱小农民就以股份合作形式联合创办企业。浙江因此成了股份合作制的“故乡”。股份合作经济实体在当时星罗棋布,且不断变化。

  近年来,面对农业市场化、现代化过程中农民自身力量弱小和缺资本、缺技术的状况,农民广泛运用股份合作制,组建了一大批农民合作社;而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后农民合作社服务功能欠缺和竞争实力弱小的情况,农民合作社又再次走上联合发展道路,立体式复合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在合作与再合作中快速形成。

  “小金融、大服务”

  为了进一步弥补农业剩余积累慢、数量少的困难,农民在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的情况下,利用率先创业者的闲散资金,发展民间金融服务,大批有创业意愿的农民通过资金互助服务走上了创业发展之路,这是浙江创业农民数量多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面对农村创业机会日益增加的机遇,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政策的激励下,农民又开始创办资金互助组织,支持了大批农民在现代农业、来料加工、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众多领域创业发展。

  这些“小”,使得农民群众能够广泛创业和充分参与;而这些“大”,则是“小”生存发展的条件、手段和结果,迎合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30多年来,浙江有700万的普通农业劳动者变成了现代产业的投资经营者,有上千万的传统农业生产者变成了现代产业的劳动就业者,形成了“百万能人创业带动千万农民合作创业和充分就业”和“先创带后创,推动全民创业;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致富”的生动局面。

  (作者系浙江省农业与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