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在经济下行之年八成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托底民生
- 发布时间:2015-01-13 10:41:06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太原1月13日电(记者 梁晓飞)面对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山西“加码”民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4年以来,山西拿出“真金白银”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收入,加大对失业人员、新增贫困重度残疾人、年满60岁村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教师等特定人群的“定向”补助。
记者从山西省财政厅获悉,2014年前11月,全省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2041.9亿元,占比达82.4%。
经济“断崖式”下滑 “托底”效应显现
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近年来,煤炭行业增加值占山西国民经济的比重近三成,从业人员100余万人,直接和间接影响全省GDP的40%左右。
自2012年下半年起,煤炭价格已连续30多个月下降,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2014年前三季度,山西经济增长5.6%,全国倒数第二,“卖一吨煤的利润买不到一瓶饮料”。
近两年,尽管煤市“寒冬”加剧,但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并未降低。2014年前三季度,山西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分别为8.8%、10.1%,双双跑赢GDP。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认为,经济运行“断崖式”下滑的背景下,收入增速之所以逆势上扬,一方面是煤炭“黄金十年”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公共财政支出的“托底”效应。
“三公”经费压减 民生投入增加
受煤价下跌影响,财政收入同样处于下行通道。去年前11月,山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6.8%,远低于本世纪前10年年均25%左右的增速。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更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去年大学毕业的檀潇慧,是政府购买社会公益性岗位政策近7000名受益者之一。入职月余的她,目前在忻州市长征路街道办事处工作。“班里130多个同学,现在大都有了去向。”檀潇慧说,尽管每月只有1350元的工资,但毕竟有了缓冲,今后创业还能享受补贴。
购买岗位的资金,来自于山西财政对省直部门会议费、培训费、“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按10%进行的压减,压减资金规模达1.36亿元。
受益于民生投入增加,2014年全省企业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162万企业离退休职工受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25元和22元,惠及240万低保对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人均提高40元,惠及2563万人。
为改革“补位” 民生服务更加便民
经济下行中,山西顺势推进煤炭资源税、山西煤焦运销管理体制等多项改革。改革过程中,财政支出紧盯民生诉求,及时“补位”。
煤炭资源税改革后,2011年起每年针对全省农户发放的一吨“爱心煤”政策面临调整。山西省财政厅提出,今后,“爱心煤”可由实物发放改为货币补助、由普惠发放改向重点发放,预计每年需要资金6.29亿元。
伴随煤炭资源税改革,运行了30多年的千余个“煤检站”全部退出历史舞台。从此,运煤车在晋一路畅通,但4.8万余名员工不得不面临分流。对此,山西提出,在企业自身安置的同时,把人员分流、转岗、就业安置费用纳入税收分配范围,每年拿出资金帮扶企业转型。
民生改革不仅不能让群众“埋单”,还要让群众受惠。在山西繁峙,政府公开权力清单后,投资开发“行政权力运行平台”。繁峙县县长孔保宝说,每一件事项的办理都在监察部门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不仅杜绝了吃拿卡要,还方便群众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