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积极处理好新常态下结构调整六大关系

  • 发布时间:2015-01-13 05:34:46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特约撰稿人 汪少潭

  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对我省来讲,当前经济发展不仅离不开这个大逻辑,而且由于我们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总量、结构、速度、水平和后劲等特点,决定了新常态下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宏观政策的取向、面临的机遇挑战,对我省的影响将更为直接、深刻和长远。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对我省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高度关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投资结构问题。过去,在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始终是主动力,“十二五”前三年年均贡献率达73.7%。但在大规模的走出去和请进来同时发生的新常态下,面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我们应对市场的办法还不够多,对投资方向、数量、周期等的预见性还不够强,投资结构单一,投融资渠道不畅,新的投资热点缺乏,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消费结构问题。发展不足、收入不高依然是我省扩大内需的最大制约。市场需求不旺、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城乡消费依然集中在传统刚性需求方面,消费水平较低,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规模。资本、技术、智力及无形资产参与分配制度还不健全,收入分配结构由“金字塔型” 向“橄榄型”短期难以转变,消费结构升级依然步履维艰。

  3.产业结构问题。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任重道远。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偏低,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缓慢,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工业结构初级阶段特征明显、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最终消费品少,依靠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比较普遍,产业结构特而不优,多元支柱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抵御风险能力差。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整体突破,新能源发展中的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服务业比重低、内部结构不协调及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4.产品结构问题。品牌意识不浓,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产品普遍存在“六多六少”现象:大路产品多,名优产品少;粗加工的多,深加工的少;低档次的多,高附加值的少;配套产品多,主机产品少;劳动密集型的多,技术密集型的少;平销的多,畅销的少。

  5.技术结构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要素利用率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雷同,国有企业大而不强,企业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依赖性很强,研发投入比例低,重模仿、轻自主,重产品、轻技术,特别是一些长期居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不用技术创新也可以赚取很好的经济效益,缺乏创新热情,能力明显不足。

  6.所有制结构问题。国有经济仍然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非公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非公经济增加值仅占全省GDP的40%左右。国有经济主要集中在石化、有色、冶金、电力、煤炭、建材等传统领域。多年来,这6个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0%以上,其中国有企业占80%左右。非公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关联度低,辐射力和扩散力弱,抗击市场风浪能力不强。小微企业尚未走出家族式经营,且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省经济结构问题既有过去计划经济惯性造成的“老大难”问题,也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不适应”问题;既有全国性、一般性的问题,也有地方性、特殊性的问题;既有城乡、所有制等宏观结构问题,也有产业、产品及其内部结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从省情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稳”与“进”的关系。正确认识新常态与旧常态,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下行、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就是新常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既要稳字当头,不以GDP论英雄,也要防止增速过快“回落”,导致“栽跟头”;既要保持忧患意识,充分估量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又要增强责任意识,消除畏难观望、徘徊不前的心态,充分挖掘和利用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只有坚持跨越发展,保持相对的较快发展速度,才能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是“内”与“外”的关系。从我省多年发展情况看:投资方面,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作用发挥最佳,去年1至11月,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53亿元,同比增长21%,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这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不能削弱。消费方面,“十二五”前3年始终保持在14%以上,一直位居全国前3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今后可以重点从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体育、养老服务和农村消费市场等方面寻求突破,重点推进,引导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出口方面,我省出口总额比较小,但这几年也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2013年增长31%,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和我省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未来扩大出口的前景广阔,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三是“优”与“劣”的关系。什么是我们的优势?什么是我们的劣势?在新常态下,当“长板理论”取代“短板理论”,必须对我们的省情来一次重新认识。比如过去的地处内陆“区位优势”,在对外开放中就是地缘劣势;过去的“生态劣势”,在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新常态下又成了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投资优势;再如“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问题,过去争议的核心是“重的太重、轻的太轻”。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和向西开放新格局,在新常态下重新审视,不难发现,我省大部分重工业不是“太重”,而是“太老”!大部分轻工业不是“太轻”,而是“太土”。如果通过改造升级转型发展,成为全球“重量级”产业和“高大上”产业,“重”与“轻”就不再是缺点,而是特点和优点!

  四是“冷”与“热”的关系。今天的结构调整,不再是一个国家、地区或者一个产业、企业的事情,而是普遍的、广泛的和全球性的调整。只有拥抱世界,才能够融入世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是继西部大开发之后我省又一次面临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世情、国情和省情,辩证地看待产业发展的“冷”与“热”,真正体现结构调整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五是“动”与“静”的关系。经济结构调整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既有量的扩张,也有质的提高,更有度的统一,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是动态与静态的有机统一。在新常态下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一手抓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手抓绿色低碳生产和绿色消费,一手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质量、效益、速度相统一,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六是“公”与“非公”的关系。近几年,省上通过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民营企业,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全面落实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热情和活力。3年新引进民营500强企业22家,去年1至11月,新增民营企业户数同比增长94%,出现了井喷式效应;全省非公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2%。这充分表明,我省经济发展的供给面正由国企为主向国企和民企互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转变,也为支撑经济平稳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今后关键是发挥“三张清单一张网”的作用,兑现各项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努力消除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省政府研究室社会发展研究处副处长)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