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掌控收购权定价权 倒奶显产业结构问题
- 发布时间:2015-01-12 14:28:00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孙业文
针对近期“卖奶难”问题,农业部11日表示,将通过协调乳品企业增加收购、启动奶业生产监测、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全力以赴处理“卖奶难”,保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
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奶价走跌、国内乳品消费不振等因素直接推动下,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卖奶难现象,“倒奶”“杀牛”时有发生。专家指出,深层次原因是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凸显我国200万奶农的弱势地位。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国际奶粉价格持续走低,同样1吨进口奶粉,到岸价比国产奶粉平均低1万元左右,乳品企业更愿用进口奶粉作为加工原料,对国内生鲜乳的依赖明显减少,而去年国内生鲜乳产量增长5.2%,进一步导致奶源的过剩。此外,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也是一重要原因。
“奶农‘倒奶杀牛’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据农业部奶业办公室副主任邓兴照介绍,与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不同,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乳品企业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奶少时抢奶、奶多时拒收”,成为乳企和奶农失衡关系的真实写照。
农业部将加大协调力度
农业部表示,将积极协调乳品企业增加收购。1月8日,农业部与伊利、蒙牛等重点乳品企业奶源负责人进行协调,督促企业做好生鲜乳收购工作,稳定中小牧场和养殖户小区的奶价,保护奶农利益。
农业部表示,将启动奶业生产监测工作。目前,农业部已启动全国奶业生产周报制度,及时调度生鲜乳生产销售状况,重点收集乳品企业拒收数量、奶农倒奶数量、非正常淘汰奶牛等情况。
农业部称,将积极争取财政、工信、质检、食药监等有关部门的支持,研究制定包括奶农救助、奶粉临时收储、扩大乳制品消费等方面政策措施。
盘点近年我国奶业市场怪圈
从“奶荒牛贵”到“倒奶杀牛”
2008年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全国生鲜乳价格一路下滑,到2009年7月底达到最低点,黑龙江和宁夏生鲜乳价格甚至跌破2元/公斤。奶牛养殖效益下滑,卖牛杀牛现象严重。
2009年下半年 生鲜乳价格触底回升。国家出台举措鼓励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散户奶农面临生存压力。2011年6月,一些乳企拒收散户手工挤奶,吉林长春等地出现倒奶卖牛现象。
2012年以来 由于散养户大量退出,而规模化牧场未能填补缺口,原奶收购价格直线攀升。至2014年初,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攀升到每公斤4.27元左右,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
2014年春节过后 国内乳业巨头把高端产品奶源更多转移到海外,同时低价进口乳制品不断冲击国内市场,国内生鲜乳平均价格迎来拐点。到2015年1月第一周,全国主产区生鲜乳价格为每公斤3.67元,同比下降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