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服务业“高级化”发展新格局
- 发布时间:2015-01-08 05:45:52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常态是对我国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和规律认识,也代表着宏观经济调控的新趋势。如何打造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新常态,是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
发达国家工业化经验表明,经济结构在迈过了二、三产业的交叉点后,将迎来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期。而中国在2012年跨过二三产业的交叉点之后,这一趋势已经体现得愈发明显,服务业正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是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二产。截至2014年前3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7%。二是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就业的主力军。2012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为36.1%,分别高出一二产业2.5和5.8个百分点,成为吸收就业主渠道。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服务业成为支柱产业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全球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二)
服务业划分为生产型服务业和最终需求型服务业,前者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商业模式不断高级化的结果,而后者是中国制度红利释放有效供给与需求的结果。
生产型服务业作为经济的中间投入,其升级将有效助力制造业和服务业整体的高级化。通过植入知识、信息以及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制造业在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创新能力;通过发展商业、物流、金融以及专业服务等可以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推动专业化分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通过超前布局基础性、平台性的生产性服务网络,可改变区域竞争优势,集聚先进制造产业和服务产业。以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已经成为我国自上而下的共识。
人口结构变化和收入提高所导致的需求结构升级和转移是经济服务化的动力源。发达国家经济服务化的历史经验中,除了服务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不断提升并成为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支柱外,另一个表现就是服务业出现“高级化”趋势。而“高级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健康、医疗、养老和教育为核心的最终需求型服务业,无论在增加值还是就业比重上,都将有显著的提升。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迁和需求升级,未来家庭部门将逐渐增加在这些领域的支出。随着简政放权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将逐渐释放制度红利,提高这些行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大有效供给。同时,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信息革命对于服务业的颠覆能力,将在打破物理限制和提高服务半径、高效化、良好的服务体验等方面,打开这些领域的发展空间。在线教育、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产业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
新常态意味着新变化。就服务业本身而言,打造新常态下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新常态,要在制度环境、体制机制、人才培养和对外开放等领域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
一是加快市场开放和制度创新,激发服务业市场主体的活力。行政垄断和市场管制是当前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难题。要破解难题,就必须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切实打破垄断经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发展服务业,形成公正公平、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的格局。
二是积极有序推进城镇化,推动城镇化和服务业互动发展。通过积极有序推进城镇化,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最佳的空间形态和载体,是重要的路径选择。特别要依托城市快捷的交通、通讯通信和金融及多种社会服务网络,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提高服务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辐射效应,并以此带动相邻地区制造业发展,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多赢格局。
三是增加政府服务领域的公共投入,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政府对服务业应侧重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市场诚信体系、标准体系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科技型、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应实施税收激励政策。
四是构建多层次、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完善支撑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满足不同类型服务业融资需求。拓宽机构对现代服务业企业贷款抵押、质押及担保的种类和范围,加大金融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力度。
五是培养服务业创新团队,打造服务业人才高地。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建议从资金投入和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支持服务业创新团队培养,鼓励服务创新,包容创新失败;建立创新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更多的高端人才向服务业领域聚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六是积极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把服务业作为下一步对外开放的重点,着力推进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对外开放。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