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临时救助瓶颈
- 发布时间:2015-01-07 05:39:02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规定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救助。
然而,就在此《通知》发布后不久,还是有一些因家庭成员遭受突发大病等变故而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因求助无门,而采取了极端的求助方式。例如那个愿做“人肉沙包”被人打,“打一拳10块钱”,只为筹钱挽救患重病的儿子的父亲,还有那个为了挽救重病的丈夫,宁愿卖掉自己仅几个月大的女儿的母亲。
一边是日益完善而优厚的救助政策,一边是急需救助而求告无门的困难群众,二者之间不能搭上线的原因在哪里?
信息不通畅。
要解决信息不通畅这个阻碍临时救助制度切实落地的瓶颈,让该项制度发挥出应有效力,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广而告之,让每个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渠道。
其次,要发挥基层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救助。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要及时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公安、城管等部门在执法中发现身处困境的个人,以及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应主动采取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街道办事处、救助管理机构在发现或接到报告救助线索后,应主动核查情况;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应积极向有关部门报告发现的急难情况。
另外,还要建立救助信息数据库,把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所能提供的救助项目集中起来,供有需求的人查阅。这一点,民政部印刷发放的《慈典》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本类似“电话大黄页”的“慈善项目大汇总”,被发放到村(居)委会、车站等地,一旦有人需要某一方面的帮助,即可通过查找相关项目而找到可以提供帮助的社会组织,从而尽快获得有效帮助。
这样,当信息通畅起来,救助的供需双方即可获得充分的沟通机会,从而大大提高救助的效率,临时救助这项救急难的好政策才能真正有效落地,真正起到兜住底线的作用。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