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山填谷移土造地
- 发布时间:2015-01-07 02:52:05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高文见习记者白雪妍
“睡觉的时候对面的山还在,天亮醒来的时候就不见了!”这是位于乌蒙山片区的贵州毕节试验区人们乐谈的故事。
作为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建立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26年来生产总值从23亿元增加到104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0元增加到5645元。然而,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用地需求刚性上升依然是影响“脱贫摘帽”、共建小康的发展瓶颈。面对挑战,毕节人探索出了一条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国土扶贫新路子——削峰填谷,土地整治,移土培肥,集约生产。
大留方寸地,向山要效益
一夜移山的故事发生在毕节市大方县。
“都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大方县35万公顷的面积,山地占了93.9%,人均耕地仅0.72亩。想富,地从哪里来?”大方县委书记张瀚时感慨地说,在建设刚性需求和严守耕地红线面前,按照传统思维在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地区建产业园区是行不通的。
如何破解用地瓶颈,拓展发展空间?反复思考研究后,大方县委、政府决定“向山要地”——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土地开发整治、低丘缓坡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耕地少、林地少、房屋拆迁少、无基本农田的“三少一无”地带削峰填谷、开山造园,走节约集约用地的特色山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路子。
位于大方食品药品产业园区的贵州蓝雁农牧有限公司就建在削山平整的场地上。“产业园区不少,但要完成蓝雁的全国物流配送格局,连接四川、广东市场,就一定要来贵州攻下这个‘山头’。”蓝雁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席毅杰说,“建厂的过程非常辛苦,10~15万元/亩的削山成本投入进去。但在大方这样一个农业大县,年屠宰量可以达到生猪100万头、牛羊100万头,让石山产出效益,我们很有信心。”
“向山要地,少占用耕地3000余亩,这是一种节约资源出效益、化劣势为优势的探索。”张瀚时说,国土“造血”不能让生态“滴血”,大方县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低污染、低耗地和高科技、高效益为企业准入门槛,落户园区的项目平均每亩土地投资强度在150万元以上。
剥离再利用,移土增肥力
在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内,连栋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朝天椒红绿相间挂满枝头……68个品种引种栽种成功,每天为当地提供800万斤以上的蔬菜。
50岁的双堰村村民邓华正在大棚内检查温控、换气扇、补光灯等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前家里3亩多地收入连400元都不到,现在在园区当管理员,变成了‘农业工人’,一个月就能挣3000元,还有土地流转补偿金。”说着,邓华摘下一个辣椒拿给记者看,“按老法子种这品种亩产不到2000斤,现在你猜猜,2万斤!是以前的10倍,产值可以达到5万元。”
“亩产成倍增,土的通透性和保水性没得说,可你能想象这块地是填谷填起来的吗?”大棚的“棚主”、来自山东寿光的星丰公司总经理王守文问记者。填谷多用的是砂石,肥土是哪儿来的?毕节市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丁竹茂解释说:“这个园区是毕节市重点进行土地整治的项目点之一,除了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颁证,将周边优质耕地集中起来,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利用交通便利条件,试行耕作层剥离利用措施,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上的表土运过来,移土培肥,科学利用。”
低耗地生产,投资有效益
“用财政的钱惠民生,用市场的钱促产业。扶贫攻坚要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扶贫资金筹资渠道,为企业搭建平台,引导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增加投资、建设项目来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考察大方食品药品产业园区后,在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上说。
与蓝雁公司同在大方产业园区中的大方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2014年9月份到上海招商引资,10月份正式签约引进的一家综合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从培养车间,到大棚生长,食用菌直接从菌棒上长出来,不与地抢肥,不给土地增加负荷。”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勇萍向记者介绍,自2005年介入农产品工业化生产领域以来,雪榕生物单位产出的土地使用量仅为传统模式的1%~2%,在寸土寸金的毕节山区,企业的贡献不言而喻。
而在朱昌镇的农业产业园区,也正在逐步形成以贫困农户为核心、以扶贫效益为关键的扶贫开发利益联结机制,构建起新型产业化扶贫体系。目前,已有星丰公司等11家农业企业入驻园区,培育了兴泰达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1家农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七星关区10余个乡镇种植蔬菜2万亩,并在全市各区县示范带动发展设施蔬菜。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