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靶向疗法”扶贫
- 发布时间:2014-08-25 05:39:15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贵州省西北角的赫章县海雀村,田间的红花已高逾2尺许,小小的花骨朵随风摇曳,即将绽放。
红花是海雀村今年重点发展的脱贫产业之一。在精准扶贫工作队帮助下,该村的170多户村民种植红花500亩,预计可户均增收5800元左右。
虽离富裕还有不小差距,近三分之一的村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精准扶贫工作队的进驻,让海雀群众对早日脱贫信心满满。
“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怎么种怎么养,驻村干部讲得一清二楚。”在村民吴天华看来,今年的扶贫工作队与往年的不太一样,“管得有点细”。
毕节所在的乌蒙山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市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强力推进扶贫攻坚,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民人均收入稳步上升。但毕节目前仍有151.66万人尚未脱贫,占贵州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开发扶贫”仍是毕节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在分析一些地方久未脱贫的原因时,毕节市委副书记胡吉宏认为,除了自然条件恶劣、群众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市场意识不强等客观原因外,扶贫工作往往在“扶真贫”、“真扶贫”上也有不小差距。
胡吉宏告诉记者,过去那种“漫灌式”、“垒大户”、“路边花”式的扶贫方式,难免“漏人漏项”,精准度不高;由于管理机制、考核激励导向及自身原因,过去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里认为扶贫工作很难出“成绩”,存在“只喊喊、不到村”,“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等应付差事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发展条件相对较好、人口素质相对较高、难度相对较小地区的贫困人口已陆续脱贫,剩下的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一轮开发扶贫中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做到有的放矢。”胡吉宏告诉记者。
围绕贵州省提出的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等6个“到村到户”目标,毕节市今年初创造性地提出“十子”扶贫机制,并率先在海雀村试点。
所谓“十子”机制,就是瞄靶子建识别机制,梳辫子建分类机制,结对子建驻村机制,理路子建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找票子建融资机制,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领机制,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子建管理机制。
在海雀村村委会,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詹以香拿出了一沓“精准扶贫”到户登记卡,贫困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住房情况、致贫原因、发展意愿、帮扶措施、脱贫时限等信息一目了然。
据詹以香介绍,这些情况都是由驻村工作队会同乡、村干部,在全村范围内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得来的。
“扶谁的贫,对象在哪里?就要瞄靶子。”胡吉宏告诉记者,在贫困村尤其是连片贫困地区,每家每户的情况乍一看都差不多,必须走进农户家里细看、细问、细了解。
据了解,摸底结束后,还需经过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县扶贫办审核确认等程序,最终确定出贫困对象。然后,驻村工作队进一步分析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研究脱贫途径,制定帮扶措施,建立工作明细和台账,真正做到“六个到户”。
在海雀村村委会公告栏的“十子”机制示意图上,记者看到横坐标是“机制内容”,纵坐标是“精准内容”。从“瞄靶子”中的“底数精准”到“造册子”中的“责任管理精准”,示意图详细列出了35个“精准”。
“这些‘精准’,紧紧抓住了‘扶谁的贫’、‘谁去扶贫’和‘怎么扶贫’等关键环节,最终目的都是尽早减贫。”胡吉宏告诉记者。
目前,毕节市按照“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共组织1256个市、县直行政企事业单位和261个乡镇(街道)结对帮扶2197个贫困村,实现了“一村一帮扶责任单位、一村一帮扶工作队、一户一帮扶责任人”。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