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结合国情打造中国本土邮轮文化

  • 发布时间:2015-01-06 13:1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享受邮轮慢生活(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2013年以前,在中国港口航行的邮轮还都属于国外的大邮轮公司,从2013年开始,中国企业开始大踏步涉足邮轮行业。2013年初,海南航空旗下的旅游集团率先开始运营从美国嘉年华邮轮集团引入并改名为“海娜号”的邮轮,被视为民族品牌进入豪华邮轮业的开始;一年半之后,2014年8月,渤海轮渡自欧洲歌诗达邮轮公司购入并改名为“中华泰山”号的邮轮首航,与“海娜号”船长为瑞典人、管理团队成员多来自欧洲不同的是,“中华泰山”号从船长到船员全部是中国人,因此也被称为是我国第一艘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豪华邮轮;9月初,携程也宣布与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签约购入精致世纪号邮轮,正式进军邮轮业。在购入首艘邮轮后,海航、渤海轮渡和携程也都透露出,要在最近几年购入更多邮轮进行规模经营的计划,海航甚至一度表示,10年内可能要扩展到10艘至12艘邮轮。

  

  快乐的邮轮之旅(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中国本土邮轮产业发展,带来更加亲民的价格和更加适合中国人的服务方式,会刺激中国邮轮消费者的迅速增加。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的数据,中国乘坐邮轮出境旅游的人数从2005年的几千人增加到2013年的57万人次,2014年有望突破70万人次,2015年将突破100万人次,2020年则有可能达到450万人次。

  国外邮轮经过百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固定的邮轮文化。中国本土邮轮目前还处于初期的模仿和尝试阶级,但是已经意识到传统的邮轮文化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游客,培育中国本土的邮轮文化是本土邮轮发展无法回避的一项任务。中华泰山号在通航的第四个航次中,就联合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举办了一个“打造中国本土邮轮文化”的沙龙。

  笔者认为,中国发展本土邮轮文化一定要坚持“两个充分”的原则,一是要充分吸收世界邮轮百年发展历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努力培养国民的文明出游观念;二要充分适应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和游客需求,积极调整和创新,减少一些不适合中国人的礼仪习惯,增加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

  具体来说,传统邮轮文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应努力营造四个文化,即“慢文化”、“游文化”、“海文化”、“孝文化”。

  “慢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在生活中必然追求的文化现象。中国人的“急性子”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30年高效率工作和高节奏生活之后,中国人也越来越开始重视“慢生活”的调剂,从而补回那些被透支了的身体健康和家庭亲情,“慢文化”也就呼之欲出。过去中国人出游,大都选择那种疲于奔命、到此一游的方式,“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对旅途中那些外国人半天在酒店露台看书、半天到海滩晒太阳的旅游方式非常不理解,后来渐渐懂了,这就叫度假,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不能让休闲比工作更劳累的生活方式。一般说来,邮轮作为休闲度假平台的功能,重于其作为旅游交通工具的功能。邮轮在游程安排上,登陆和海上巡游的天数大约各占一半,不靠岸的时候,游客就在甲板上晒晒太阳、看看海景、读读书、喝喝咖啡、玩玩娱乐项目,享受“慢生活”的乐趣。鉴于此,“海娜号”邮轮提出打造“东方海上慢生活”的概念。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精英阶层有国外生活经验,再加上过去七八年时间,国外大邮轮公司在中国市场大力开拓,为培育“慢文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即使这样,邮轮目前在针对中国游客的日程安排上,也会尽可能压缩海上巡游的天数。如某国际著名邮轮2015年春天将从上海出发的86天环球航行,海上航行日的天数只有21天,而国外同类航行,海上的天数都会达到40天以上。看来,慢也是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过,中国目前购入的邮轮大都是五万吨以下的船,船上的游乐休闲设施能否支撑这种“慢文化”,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经济网记者在“中华泰山号”邮轮上采访(资料图)。

  

  我国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中华泰山号”邮轮(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海文化”就是要让游客零距离接触和感受深海远洋,了解海洋知识,增强海洋意识,培养海洋胸怀。

  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更有辽阔的内陆地区。笔者在内蒙古发现,夏天的时候不少人都选择到沿海度假。对内陆人来说,海洋的吸引力可能要更大一些,邮轮恰恰是亲近大海的最好载体。国家海洋局一直试图培养公民的海洋意识,他们认为:“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以农立国,大陆思想治国,缺乏走向海洋的意识。因此,必须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陆轻海、陆主海从’的传统观念,进一步强化海洋意识,繁荣和丰富海洋文化,形成全民关注海洋的氛围。” 国家海洋局曾经有这样的通知:“要积极推进海洋文化建设,开辟各种科普教育宣传基地,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研究宣传海洋意识,促进海洋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工作格局。” 推进海洋文化建设,难道还有比邮轮更好的载体了吗?当人们身处茫茫大海之中,想不对大海产生兴趣都难。

  本土邮轮应该主动从国家海洋局等机构挖掘资源,甚至争取资金支持,突出邮轮上海洋文化的氛围,使每一艘邮轮都成为一个海洋科普宣教基地。尤其要针对少年儿童普及海洋知识,这还可能成为邮轮的一大卖点。

  “游文化”就是要让邮轮成为更好了解体验旅游目的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平台,增加旅游的文化元素,变一般观景购物之旅为深度文化之旅。

  有人曾经讽刺中国人的旅游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家什么也不知道”。这些年来,深度旅游、文化之旅渐成时尚词汇,人们在行路中不仅希望广见,还希望博闻。建立在慢文化基础上的邮轮,正好提供了一个深度了解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风俗的好机会。邮轮可与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的旅游、文化部门合作,在邮轮上组织展览、讲座、演出,设置小型图书室,出售当地特产等。如,赴韩游的邮轮上,可以放韩国经典电影,搞韩式美容化妆的讲座,让游客品尝学习韩国泡菜的做法或者学习韩国舞蹈等。

  ‘孝文化’就是要提供一个适合老年人出游的方式,给年轻人尽孝道提供一个放心的选择,使中华传统美德在邮轮上得到体现。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大闪亮点,也很可能成为中国本土邮轮的一大卖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迫近,为邮轮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行李不用搬来搬去,没有早出晚归、长途跋涉的劳累,邮轮的慢文化,正好适合老人出行。邮轮要为老人出行和船上活动提供一些便利,组织一些老年人相互交流的活动,还可以在船上安排一些简单的或者专项的体检和医疗咨询,但一定不能做成保健品的“会销”,否则很可能因一时的收入而失去一个很好的卖点。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航线上的邮轮,要争取老年乘客,就要向老年人推销,而中国本土邮轮,争取老年乘客,却应该考虑向他们的子女推销。外国老人旅游归来,交流的是途中所见所闻,中国老人旅游归来,首先炫耀的是子女的孝顺。这是“孝文化”带来的营销方式的不同。

  实际上,慢、海、游、孝,对于本土邮轮来说,既是文化,也是卖点。尽管中国本土邮轮的成本会低于国际大邮轮,但也不宜以过低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而要保持一定的品质,避免在定位上陷入高不从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在一些礼仪方面,可以针对中国人的着装习惯、行为习惯,减少或取消礼服晚宴,推出类似于“不用着正装的邮轮”、“不用排队的邮轮”等概念。适当降低价格,减少繁琐礼仪,增加知识含量。这些变化对西方年轻一代来说,说不定也是一种吸引力。(崔军)

  (注:根据作者在“打造中国本土邮轮文化”沙龙上的发言整理,内容有增减,文中图片系编辑添加)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