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农村改革大版图上的“成都坐标”

  • 发布时间:2014-12-30 08:31:3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日前,国家正式批复在23个省(区、市)建立3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四川省获批承担10个实验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成都市肩挑重任,承担7个项目。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改革创新依然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地处西部内陆的四川省成都市,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在全国率先拉开城乡一体化大幕,率先全面展开确权登记工作,挂牌成立全国首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创新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率先趟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农村改革新路子,在我国农村改革的大版图上,描绘出醒目的“成都坐标”。

  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打开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闸门”,成都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耕地保护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成都都市现代农业的跨越注入了活力

  人口超过千万,农民占了2/3,“大城市带大农村”是成都的基本市情。新世纪以来,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城乡统筹试验,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试图从体制和机制上扭转“城乡分治”的格局。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2008年以来,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拉开序幕,在全国率先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等进行确权登记颁证,落实农民的财产权利。在全国率先探索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实现途径,共有32001个村民小组讨论形成农村各类产权“长久不变”决议,占开展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涉及村民小组的89%。

  为保证确权工作的有力推进,成都先后制定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各类产权的确权登记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就有130余个配套文件,并探索建立了“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决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各区(市)县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与此同时,成都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耕地保护基金。通过县级政府与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户签订《耕地保护合同》,明确耕地保护地块、面积、级别、期限和补贴资金及违约责任等内容。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耕地保护基金81.2亿元,惠及近180万农户。

  经过试点探索和不断总结完善,成都形成了“五个一致、应确尽确、程序规范、群众满意”的确权工作标准和要求,确保改革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做到“确实权、颁铁证”。截至目前,成都累计颁发各类产权证和股权证共计近900万本,所有农村产权登记纳入常态管理。

  为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成都建立了全国首个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在区(市)县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分所,在乡镇建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服务站,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和一整套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程序、规则、流程。截至目前,成都农交所各类农村产权交易成交金额累计达417亿元,交易总量居全国同类交易所第一。

  按照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思路,成都在全面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和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创新设立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制度,配套出台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管理制度,以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全市核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书1000余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金额累计达1.1亿元。今年,在温江区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已经有15家土地规模经营业主以土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2912万元。

  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速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激活现代农业发展潜能,为都市现代农业走在全国前列积聚强劲的推力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为有效解决“谁来种田”、“谁来种粮”、“谁来服务”等现实问题,成都在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大力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先后制定出台了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出台了加强农业行业协会、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政策性文件。今年,结合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成都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专项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大力培育扶持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和工作重点。

  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不断落地。通过不断完善财政一般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积极探索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成都对农业的支撑体系越发健全。每年成都市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超过370亿元。

  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400万亩,建成水利渠系6万余公里,蓄水、引水、提水能力达到40多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480万亩;每年新建改建村组道路2000公里,全市基本实现了镇镇通燃气、村村通公交和光纤、组组通水泥路,自来水、污水处理设施、再生资源回收点覆盖所有乡镇,农资放心店遍布所有行政村;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点)实现乡镇全覆盖;积极推进物联网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建成“新农通”、“菜易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等信息化平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基本实现满覆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总动力达到342万千瓦,农机化率达到72%,设施农业面积47万亩;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4%。

  此外,强力推进的农村金融服务已成为撬动成都农村发展的重要杠杆。目前,成都已培育形成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78家,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全市各类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超过100亿元;成立产权抵押担保公司,建立农村产权抵押担保风险防范机制。自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品种,创新性开展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目标价格指数保险。积极开展涉农金融仓储、融资租赁服务,探索出仓单质押、资金互助社、职业经理人资格贷款、集体建设用地上在建项目抵押贷款等融资方式。

  从2010年起,市级财政逐步建立起培育扶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行业协会和家庭农场的专项资金。今年,已安排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扶持资金3000万元,并设立1亿元市级补助资金,分别用于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和对规划区内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兴办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重大项目给予适当的用地价格补助;同时,安排农民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1200万元,家庭农场扶持资金1000万元,市级涉农协会奖补资金300万元,新型农民及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专项资金1200万元。今年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2500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负责人1700人。

  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0多家;发展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农民合作社6000多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2000多家。培育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4082人,新型职业农民2万余人。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成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

  与此同时,土地逐渐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成都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承包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重点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流转,分区域推行“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园区+小农场”、“生产全托管、服务大包干”等生产经营方式,全市土地规模经营率达55.7%。

  按照“全产业链”思维,成都在加快推动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坚守大城市农产品保供责任,将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摆在优先位置,确保粮食、蔬菜的基本保有量

  作为省会城市中唯一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都大力推进集中连片产业发展,规划建设“10个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7个产村相融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和“3条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形成集中连片标准化示范基地160余万亩,示范园区80多万亩。

  然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农业资源禀赋优异的成都也面临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压力。立足背靠大城市所拥有的科技、资金、人才优势,成都坚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现代种业、绿色有机农业等农业高端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一中心、六园区、十基地”,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农产品加工给予用地补贴,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达到900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45%;重点支持一批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全市现代种业产值达到65亿元;积极开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全市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发展到50万亩,绿色有机农业产值达到50亿元,“三品一标”产品累计达到1175个。

  作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成都旅游的特色品牌。成都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域,也正是乡村旅游重点区域。2013年,全市共接待乡村旅游人数8559.5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42.95亿元;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近35万人,人均年收入达4万余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助推新型城镇化,实现“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双重压力下,成都坚持把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摆在优先位置,确保粮食、蔬菜的基本保有量,决不能把农产品保供责任一味交给主产区、甩向大市场。

  近年来,成都大幅度提高粮食规模经营补贴。2013年以50亩规模经营为起点,每亩最低奖励100元,最高可达200元,远高于2012年每亩20元的奖励标准。在“菜园子”建设上,成都市已建立起34.6万亩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以及90.4万亩水旱轮作蔬菜种植基地,每亩蔬菜一年至少种两茬。全年的蔬菜产量已达530余万吨,不仅保证了成都95%以上的自给率,每年还有100余万吨鲜菜销往外地,保障水平在省会城市中遥遥领先。每年蔬菜的春淡和秋淡时节,成都还开展区域合作,在攀西、阿坝等地建立了20万亩市外“菜园子”,每年调剂30万吨,弥补季节性蔬菜品种短缺。

  2014年伊始,成都农业就亮出漂亮的新“招式”,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目标锁定粮食安全与蔬菜供给。从育秧育苗、规模生产、机械收割、烘干代储、品牌营销等各个环节细化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推行水稻生产网格化管理和基本菜地认证与挂牌保护制度,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粮食规模化经营和基本菜地建设补贴制度,在国家和省级粮食补贴基础上,对生产种植50亩以上水稻、小麦、玉米的规模经营业主给予每亩160~200元的补贴,对35万亩常年基本菜地提升建设达标的给予每亩800元的奖励,对配套建设工厂化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蔬菜产地商品化处理场分别给予50%直接补贴或贷款贴息。

  本版文字:张艳玲摄影:余茂智何勃刘贵明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