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沿海开发“高参”与“创新源”
- 发布时间:2014-12-29 02:29:39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实习生 朱文杰本报记者 张 晔
乍看就像一片芦苇荡,一簇簇白毛状的花穗在迎风舞动,轻轻柔柔地,但不如芦苇那般高,花穗却比之更飘逸……
这不是山清水秀的景区,更不是郊野的湿地,而是盐城市区西环路中央别致的绿岛!
这里栽的到底是什么呢?
盘旋在很多人脑海中的疑问,记者竟在盐城师范学院找到了答案:“那个叫白茅,是本地特有的植物!通过我们的挖掘和整理,已经有100多种本土植物成为盐城园林绿化的靓丽风景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吴生才颇感自豪地告诉记者。
生于斯,长于斯,扎根于斯。坐落于江苏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盐城师范学院近年来积极抢抓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以及苏北振兴计划实施的叠加机遇,主动调整学科设置,加强应用学科力量,重点推进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打好沿海、师范、老区“三张牌”,逐步成为了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社会进步的推动机。
担江苏沿海开发“高参”
“以前这里都是盐场,地里盐分大着呢!啥都种不活!”农民李永富用手指向远处一划拉,告诉记者。
在距海边1公里的大丰市草庙镇竹港村,是盐城师范学院沿海滩涂万亩野外试验基地。沿乡村公路望去,是成片的鱼塘、绿油油的麦苗和已经开苞的棉花——初冬的黄海之滨寒风凛冽,可是这里农田却是生机盎然,全无冬日的“慵态”,这里的农户都在等待收获满满的幸福。
像这样的沿海滩涂全省有1031万亩,是江苏最大的后备土地资源,并且还在以每年3万亩的速度淤长。可即使通过晒盐、养鱼等手段改良土壤,这里含盐量依旧在3‰以上,最高达8‰,只有碱蓬、芦苇、三菱草等野生耐盐植物能在此存活,大片大片的土地也因此而荒废。
为了策应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盐城师范学院的江苏省滩涂生物农业协同创新中心,于2007年与复旦大学联合承担了国家863重大课题,在这片舟车不通、人迹罕至的万亩滩涂上开展了“北参南养”、“耐盐菊芋”、“耐盐棉花”等滩涂生物新品种育种和高效种养殖技术体系的研究。其中,他们所培育的“南菊芋1号”,能在短时间内快速降低土壤中的盐度,使得滩涂在短短两三年就能变成耕地种植庄稼。
“十年间来了多少次,连我们自己都记不清了”,张华彬博士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实验室内的研究,还要真正地把技术应用到广袤的滩涂上。”
凝聚共识才能凝聚力量。
“沿海开发不仅包括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还包括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机制的创新等。”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芮鸿岩说。作为东部沿海的江苏省承担着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要求更高,责任更重,我们作为地方高校也愈加义不容辞。”
为此,盐城师范学院主动对接,在已有的江苏沿海开发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院长郝宏桂说,几年来,研究院已经为省市政府提供了数十篇高质量的研究咨询报告,涉及区域发展、产业变革等一系列沿海开发面临的问题。
其中《江苏沿海产业带建设》《我省纺织服装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对策思考》等专题调查,受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时任省长罗志军、时任副省长赵克志、副省长史和平等领导人的关注,并作重要批示。《高起点建设江苏沿海产业带》《加快推进江苏沿海开发的几点建议》《关于加快推进苏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几点建议》等报告多次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和充分肯定,成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智囊”。
与此同时,江苏沿海(盐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盐城金融研究院也应运而生,以策应盐城市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打造苏北金融高地。“我们就是立足盐城实际,解决盐城问题。”金融研究院院长蔡柏良说。
向海洋生物药业“掘金”
过去的苏北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洼地,优秀企业不愿来,创新人才绕着走。
现在的沿海产业带,则是江苏新的经济增长极。科技人才的融入,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从盐城市区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汽车驶入了位于盐城大丰港经济区的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刚下车,就“呼”地铺面吹来海滨城市特有的凛冽冬风,让记者忍不住紧了紧衣领。同行的几位盐师院的老师和学生却淡定得多:“我们隔三差五就要来这儿呢,一住就好多天,都习惯啦。”
记者跟随他们上到五楼,这里是江苏海洋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一间间实验室内,价值数千万元的实验仪器嗡嗡转动,十几位科研人员正在寻找海洋生物制药的“密码”。
“海洋生物制药是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也是沿海发展的又一个机遇”,赵庆新团队利用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可以将关节炎、类风湿等疾病的诊断试剂——溶血素蛋白的生产效率提高两倍以上,目前溶血素市场价高达2000元/毫克,这无疑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明年开始,药学院高年级的学生将进驻大丰,学校将与黄海药谷的多家药企在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上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
从两年前布局落子大丰港以来,盐城师范学院不仅为海洋生物制药当地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也成为人才输出的重要平台。“近几年来,我校从海内外引进10名博士后在中心工作,不仅在科研上出成果,还要帮助当地政府和企业培养人才。”张凤林说。目前,中心已初步建立了一支以教授和博士为骨干队伍的研发团队,与海洋佳诺、海天医药、赐百年等一批制药企业达成了合作关系。
而他们与射阳县洋马镇在中药材深度加工利用上的合作,则有望使过去的沿海经济“洼地”揭去“欠发达”的标签,让祖祖辈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想照进现实。
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对接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盐城师范学院办学宗旨的应有之义。近年来,该校先后签约建立校外专业实习基地188个、教育实习基地94个。
“我们通过与地方合作搭建平台的方式,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让人才培养走出高大空模式,变得更‘接地气’。”区域服务与合作处处长张凤林说。学校培养注重实用、注重实践、注重能力、注重专长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和支持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为盐城汽车产业“充电”
“这都是我们学生和老师获的奖!”王坚指着柜子上的一排排奖杯和奖状,难掩自豪和欣慰之情。
11月4日,在第九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盐城师范学院创业团队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集成系统创业”项目获得金奖,这已是该校连续第三次在这个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的比赛中获此佳绩。
项目所依托的新能源化学储能与动力电源研究院坐落于盐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在这里的一楼,透过宽大的玻璃窗,记者看到一个个长方体状的灰色“大家伙”,“这些是电池实验设备,就是在这里,我们研制出了能够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电池系统”,院长王坚说,“以化石能源为动力的汽车产业今天,就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明天。”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现代汽车名城,汽车已成为盐城市的主导产业,新能源汽车研发直接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的命脉。而王坚团队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新能源汽车中的动力电源,“配什么样的电池,配多少,怎么个配置法,如何管理电池来保证它的寿命”——王坚用简单几句话概括了复杂的研发工作。
在研究院1600平米的实验场所内,分布着电池制备室、充电及管理样机研制室等11个专题研究分室,35人组成的研发团队,在这里取得了相关领域里多项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
2011年,他们与悦达东方汽车投资公司合作,以动力电源技术改造了一辆“赛拉图”汽车。充满电的汽车满载5人可以行驶310公里,电池可全充全放达1000次以上,总行驶里程理论值超30万公里,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盐城师范学院院长薛家宝告诉记者,新时期以来,学校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优”三创精神,协同省内外同方向研究力量,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推广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增强新技术转化能力,打通新技术转化渠道,组建盐城师范学院政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构建纵向对接政府、横向联系行业的沟通平台,延伸校地校企合作触角,形成多个对接政产学研合作需求的接口。仅在今年4月该校举办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洽谈会上,就签约108项,协议额600余万元。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