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世纪工程的精神脊梁——记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者们

  • 发布时间:2014-12-28 08:54:2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工地上的建设者。

  一渠清水,承载着一部厚重历史:甘与苦、泪与汗,南水北调工程凝结了上万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心血,近十万建设者的辛勤汗水,还有数十万移民的离别泪水。

  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南水北调工程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水利丰碑,而这丰碑的基石,正是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南水北调建设者们。

  十二载奉献,十二载创新,世纪工程背后,耸立的是时代精神!

  奉献:进千家门,排千家忧,当移民群众的“贴心人”

  这是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任务——34.5万移民浩荡迁徙,“四年任务、两年完成”, 时间之短、强度之高前所未有。这是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平安搬迁、顺利搬迁、和谐搬迁,不伤、不亡、不漏一人。

  宏大工程的背后,有着太多可敬可佩的人物,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移民难,付出真情就不难。”这是一份使命担当。湖北郧县柳陂镇党委副书记姚自牛,负责移民难度最大的黄坪村。村民把姚自牛当成仇人一样,到门口就放狗咬、用扫帚赶。“宁让群众骂一阵子,决不能怨咱一辈子。”姚自牛没有退缩,他带领干部一户户宣传。白天,移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时,他就帮着干活,抽空讲政策;晚上,他到移民家中,算长远发展账;不让进门,就在移民家门口连夜蹲守。真心融冰化雪,终于打开了一把把移民“心锁”。

  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这是一种无私奉献。2011年6月20日,当人们打开河南淅川县上集镇司法所副所长王玉敏房间时,发现他已离开人世。而就在4天前,盛夏40摄氏度高温下,他还在帮移民装车,木头、摩托车、家具……100多斤重的东西,一趟趟帮移民往车上抬。那时,他的肺气肿已经非常严重,浑身浮肿。大家劝他:“歇一歇吧。”王玉敏笑笑说:“等移民搬完了,我再歇。”但这次对话,竟成永诀。

  一切为了移民,全心全意为移民。这是一个执着信念。淅川县高庙乡的青山绿水,诉说着又一段故事。“尽快把土地分到户,送走移民再歇。”谁都没想到,这句话成了村支书赵竹林的遗言。2010年1月2日,赵竹林闭上了双眼。去世前3小时,他还在开“分地会”。为了让群众住上“放心房”,他入驻工地,白天加黑夜一干就是4个多月,直到因劳累过度去世。在整理赵竹林的遗物时,村民发现一个笔记本,详细记录着工程的100多道工序和数据。

  多么可敬的移民干部!他们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不知走了多少路;他们吃住在一线,不知流了多少汗;他们鞠躬尽瘁,有的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每一个喝上丹江水的人,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名字!

  创新:赶上了,就是一种使命!关键时刻冲得上

  站在崭新的干渠不由感慨:1432公里,穿山越岭,跨江过河,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南水北调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也创下多个世界或国内之最。在这背后,离不开建设者们的矢志创新。

  创新要勇于担当,敢闯敢试。穿黄工程是中线的咽喉,“穿黄不通,千里无功”。2008年9月3日,盾构机在掘进1360米后,刀具坏了。在这么深的水下修复刀具,国内外尚无先例。怎么办?自己攻关。

  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过程——在水下刀盘周边会不会塌方,一旦发生意外,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为抵消水下35米的沉重压力,修复区域需要注满高压空气,连呼吸都困难。这些勇敢的“检修工”待上半小时左右就筋疲力尽,回到减压舱休息3个多小时才能慢慢恢复体力。危机重重却勇往直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更换各种类型刀具148把。

  “赶上了,就是一种使命!关键时刻就要冲得上。”检修工武进说。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创造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

  创新要耐得住寂寞,执着坚守。在南阳段,遇到的是“工程癌症”——膨胀土。“这种土遇水膨胀,无水干散,在上面没法修渠。”试验段项目经理朱建军说。头三年,他们挖了13个大坑,一直和这种土较劲。“3年,我们没干别的,天天就在坑里玩土,尝试不同方案。”他说。执着攻坚,终于迸发智慧火花:在膨胀土中掺入3%到5%的水泥,改造后的混合土既牢固又经济。

  创新要不等不靠,攻坚克难。在河南省鲁山县境内,长江水将通过世界规模最大渡槽——沙河渡槽,跨过沙河、大浪河、将相河三条河流。这条全长11.9公里的“飞渠”,要把一节节重1200吨的槽身,架到10米高空,难度可想而知。建设者们攻坚克难,保障渡槽严丝合缝,经过两次充水试验,实现了“滴水不漏”。

  没有创新,就没有南水北调!广大建设者通过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全力开展技术攻关,趟出了一条突破常规的创新之路。南水北调共取得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63项成果,申请国内专利110项,展示出南水北调的自主创新能力。

  责任:质量是天大的事,0.1%的差距不惜推倒重来

  千秋大计,质量为先。工程细节上1%的缺陷,可能带来100%的失败。南水北调的高质量来自高标准,来自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0.1%的差距,在别的领域或许能容忍,在这里却不惜推倒重来。中线方城6标段项目负责人陈建国,对工程质量要求近乎苛刻。一次,他夜巡时发现工程与施工规范相差0.1%,立即要求推倒重来。结果,损失超过2万元。有人不解,陈建国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受点损失是小事,南水北调质量是天大的事,不能有任何差错!”

  “既然干了,就要精益求精干好,容不得丝毫懈怠,对工程负责就是对国家负责。”穿黄工程项目部工程师李连朝说。3公里长的穿黄隧洞,测量误差要在50毫米内;3450米的直隧道,只允许有千分之一的倾斜度,肉眼不可能察觉。平常一个项目,GPS定位设备最多用三四台,在这个项目上,增加了一倍。为了精度,建设者们付出了超常努力。

  “这辈子能碰上南水北调工程,值了。”东线淮安三站建设工地建设者说,对混凝土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夏天给衬砌面搭遮阳棚,抽地下水降温;冬天加热施工用水,为给混凝土御寒,保证不开裂,工人们在塑料棚里生起两个大火炉,24小时不灭。

  奉行“质量第一”,漕河渡槽项目部张震骄傲地介绍起这座 “水上立交”:“我们的这个技术,别的国家都没有。”打个比方说,漕河渡槽上可以排满125吨重的重型运货汽车,通过速度每秒一辆,每分钟通过60多辆,而且源源不断。

  满怀豪情打造千秋伟业,奉献、创新、责任成为托起世纪工程的精神脊梁!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