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自杀式自救:兴衰隔一线
- 发布时间:2014-12-24 15:24:00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悄然生变的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决定英特尔兴衰成败的又一关键变量。
9月下旬,英特尔宣布与清华控股旗下的紫光集团合作,豪掷90亿元人民币巨资,获得紫光集团旗下展讯通讯和锐迪科微电子的控股公司20%股权。
这次股权投资,将英特尔今年与中国IT企业的系列合作推向高潮。今年上半年,英特尔与中国芯片厂商瑞芯微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更早确定的移动业务转型战略中,深圳的中小平板电脑厂商成了英特尔最为器重的盟友,拿到了英特尔数十亿元的芯片采购补贴。
这家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不惜承受自身转型以及市场转换关键期的巨额亏损,全力投入中国芯片市场,这隐藏了怎样的谋算?
目前,中国本土芯片业不断传递出积极崛起信号,这个信号背后甚至不止于中国芯片产业本身,更伴随着激活整个国家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宏大目标。
对外资企业而言,扶持本土企业当然可以解读成对自己的利空,但对渴望在移动芯片领域崛起的英特尔来说,这或许正是机遇。
自杀式自救
2014年10月15日,英特尔发布了第三季度的业绩报告。出人意料的是,英特尔并没有像一些退出芯片制造的企业那样遭受重挫,反而在营收和净利润上都取得了小幅度增长。
如果再看英特尔移动和通信集团,情况就不这么乐观。由于在平板电脑战略上投入的巨额补贴,英特尔移动和通信集团的亏损额度,从上一年同期的8.1亿美元扩大至10.5亿美元。
不过,在绝大多数市场分析机构的报告中,这是唯一一个意料之中的数据。多年来,英特尔在移动芯片领域的落后与艰难处境,已经不是新鲜事。
但这并没有打消英特尔在移动业务上继续前行的念头。英特尔甚至决定合并移动芯片和电脑芯片部门,以便把移动业务更多地整合到公司整体战略中。
今年,英特尔在中国的一系列投资和补贴合作,更是让不少国外分析师直言“看不懂”。支持深圳中小平板电脑厂商的合作计划,英特尔已经投入了数亿美元,但迄今为止,这项合作计划除了为英特尔4000万台的年度销售目标凑上部分数字,并没有带来其他实质性好处。
这同样没有打消英特尔血战下去的念头。
“英特尔是不会进入一个持续亏损的市场的。我们相信,我们拥有在这一领域实现盈利的路线图。如果从长期角度看,现在这些行动会是我们将来走向盈利的里程碑。”在三季度的财报会议上,英特尔首席执行官科再奇说。
新型技术换市场
“英特尔似乎在等待某个特定的转折点。”巴克莱资本的分析师表示,“这个转折点具有让英特尔移动业务起死回生的魔力,为了等到这个转折点,持续亏损也在所不惜。”
这个转折点,正在中国市场显露迹象。
2014年6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迎来重大利好,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1200亿元规模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也在9月正式落地,国家扶持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越来越明确。
在政策出台前后,英特尔的老对手高通和老盟友微软,都相继遭遇了中国相关部门的反垄断调查,英特尔虽然没有被纳入此轮反垄断调查范围,但同样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英特尔亟须提高在华运营的“安全系数”。
英特尔破题并没有花费太久时间,甚至只用了“24个小时”。今年8月,在微软遭遇反垄断调查不到一周之后,科再奇低调来华,在北京停留的24个小时中,最主要的行程是拜会工信部领导。
短短一个月之后,英特尔与紫光集团的90亿元入股合作就正式对外公布。
如果仔细对比,会发现这家经验老到的国际科技巨头寻求的解决之道,和30年前进入中国市场时如出一辙——“技术换市场”。只不过,由于开放部分核心技术,并且采取了更大付出的资金入股,这种新型的技术换市场看上去诚意十足。
在过去30年时间里,英特尔对中国的“技术换市场”一直难言对等。虽然从最初的销售代表处起步,到通过合资或独资方式在中国设立工厂,引进生产线,再升级到如今在中国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设立研发中心,但和IBM类似,输出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一直也是英特尔的禁区。
在iSuppli半导体首席分析师顾文军看来,新的市场环境之下,英特尔入股中国科技企业,意味着其在华策略,与中国从世界工厂向研发中心开始的转变轨迹几乎同步——已经由过去的“1.0时期占市场”、“2.0时期抢资源”,进化到如今的“3.0时期共成长”。
找到平衡点
从商业层面考虑,英特尔入股中国本土企业可谓攻守兼备。
一方面,资金入股让英特尔保留了紧握知识产权的传统,而且英特尔的入股对象,正是在今年第一季度超越英特尔成为手机芯片市场第三名的展讯,这让“英特尔系”的市场份额提高至10%,进一步逼近第二名联发科,为接下来赶超联发科甚至追赶领头羊高通,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另一方面,通过入股国资背景的中国IT企业,英特尔曲线实现“本土化”,借此和中国IT产业界“站在同一条战线”,享受政策红利。
但英特尔也面临与IBM类似的风险。在中国IT产业本土化发展与自主可控的双重需求下,英特尔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即既能融入中国本土产业的发展进程,又不至于触碰到政策心理红线。
一旦失败,等待英特尔的,将不只是移动业务继续亏损那么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形势已变,中国IT产业界却依然难以安枕。
顾文军认为,英特尔愿意协助中国芯片产业一同崛起,不是坏事,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中国核心IT产业做大做强的背景下,如果借力得当,也很有可能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自主可控发展新路径。
但在资深IT观察人士孙永杰看来,国产化和核心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的希望,依然不能寄托在英特尔这样的国际巨头身上。在利用英特尔的技术和开放架构同时,仍需要两条腿走路,大力发展自己的生态系统,否则只能是为英特尔在移动芯片领域的崛起做嫁衣。记者 陈荣(来源:财经国家新闻网)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